時光紀錄者曾佛賜 捕捉瞬間珍貴回憶

「2024年獲得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人物組亞軍 曾佛賜。(曾佛賜提供)
「2024年獲得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人物組亞軍 曾佛賜。(曾佛賜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澎湖攝影家曾佛賜,透過鏡頭捕捉轉瞬即逝的瞬間,並凝結成永恆的記憶。無論是西嶼的自然風光、廟會文化,還是他對親情與生活的深刻體悟,這些都成為他攝影作品中無法抹去的印記。

曾佛賜2024年獲得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人物組亞軍。從燈塔囡的童年回憶到成為「西嶼咱ㄟ厝」社群版主,無不體現出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曾佛賜回到澎湖後,面臨著經濟上的挑戰。(曾佛賜提供)曾佛賜回到澎湖後,面臨著經濟上的挑戰。(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的創作,以澎湖在地人文活動或四季變化為主。(曾佛賜提供)曾佛賜的創作,以澎湖在地人文活動或四季變化為主。(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國中畢業後,便離開家鄉澎湖,前往臺中求學和工作。隨著母親罹患巴金森氏症,他做出了重要決定——返回澎湖,專心照顧母親。

「當時母親的病已經進展到中期,雖然當時的藥物不多,但我希望能夠在她身邊陪伴她,讓她生活得更舒適。」這個決定讓曾佛賜在家鄉生活了15年,也讓他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

西嶼鄉鄉長李添進特頒琉璃獎座恭喜曾佛賜(右)。(曾佛賜提供)西嶼鄉鄉長李添進特頒琉璃獎座恭喜曾佛賜(右)。(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回到澎湖後,面臨經濟上的挑戰。「澎湖的工作機會很少,薪水也不高,養活自己勉強可以,但要養家真的很難。」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機場從事外包工作,雖然工作穩定,但薪水並不足以讓生活無憂。他利用閒暇時間開了一家電腦行,修電腦賺取額外收入,同時也繼續從事自己的攝影愛好,記錄西嶼日常生活。

澎湖道士畫符,曾佛賜用照片表達內心情感。(曾佛賜提供)澎湖道士畫符,曾佛賜用照片表達內心情感。(曾佛賜提供)

粉絲專頁 推西嶼風光獲共鳴

澎湖內垵漁港。 (曾佛賜提供)澎湖內垵漁港。 (曾佛賜提供)

日據時代的外垵。(曾佛賜提供)日據時代的外垵。(曾佛賜提供)

「西嶼一直以來都比較邊緣化,然而,當我離開澎湖後,再回來看,發現這裡真的很漂亮,尤其是西嶼和內垵。」曾佛賜說,西嶼在跨海大橋建成前,還保留著許多老澎湖的生活風貌,那些質樸的建築與生活方式,與馬公等地的商業化景點形成鮮明對比。

沒有整修的舊外垵海關。(曾佛賜提供)沒有整修的舊外垵海關。(曾佛賜提供)

跨海大橋與老漁翁(曾佛賜提供)跨海大橋與老漁翁(曾佛賜提供)

他也提到,西嶼的廟會文化與馬公不同。西嶼有自己的廟會傳統,都是屬於西嶼獨有的文化特色,讓他覺得這裡有太多值得記錄的東西。這些文化的差異,讓他對西嶼充滿敬意與好奇,並驅使他用相機持續捕捉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化。

曾佛賜在空閒時間整理自己的攝影作品,並創立「西嶼咱ㄟ厝」粉絲專頁,分享他的攝影作品與紀錄。「一開始推出的時候,大家都很有共鳴,覺得西嶼真的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這個專頁不僅記錄了西嶼的風光,更是他對故鄉深厚感情的表達。

澎湖外垵武轎。(曾佛賜提供)澎湖外垵武轎。(曾佛賜提供)

西嶼元宵節平安橋。(曾佛賜提供)西嶼元宵節平安橋。(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提到小時候物質很缺乏,甚至曾依靠軍中糧票、米票。(曾佛賜提供)曾佛賜提到小時候物質很缺乏,甚至曾依靠軍中糧票、米票。(曾佛賜提供)

如果沒漁港 外垵恐沒人留下

曾佛賜談到小時候內垵的樣貌,他說,內垵以前還有沙灘、海水浴場,漁港前面全是沙灘。但後來因為地方發展需求,開始興建碼頭,陸續修建防波堤,直到現在,內垵的樣貌與50年前完全不同。

他認為,這樣的變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當時的經濟需求下,漁業發展成為首要考量,為當地帶來穩定生計。

曾佛賜創立「西嶼咱ㄟ厝」粉絲專頁,受到澎湖人青睞。(曾佛賜提供)曾佛賜創立「西嶼咱ㄟ厝」粉絲專頁,受到澎湖人青睞。(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強調,時間對政策和社會變遷的影響。「50年前,如果沒有漁港,外垵可能就沒有人留下來。」(曾佛賜提供)曾佛賜強調,時間對政策和社會變遷的影響。「50年前,如果沒有漁港,外垵可能就沒有人留下來。」(曾佛賜提供)

新船下水儀式,曾佛賜:「定格的瞬間,往往成為回憶中最珍貴的部份。」(曾佛賜提供)新船下水儀式,曾佛賜:「定格的瞬間,往往成為回憶中最珍貴的部份。」(曾佛賜提供)

「50年前,如果沒有漁港,外垵可能就沒有人留下來。雖然現在大家會說,當初留下沙灘會多好,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需要漁業發展來養活當地的人。」

曾佛賜覺得澎湖很多沙灘固然美麗,但漁業與經濟的需求才是推動發展的關鍵。「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需求,不能以現在的標準去看當時的決策是否正確,而是應該放在那個時間線上去理解。」

曾佛賜透過鏡頭記錄那些平凡卻重要的瞬間。(曾佛賜提供)曾佛賜透過鏡頭記錄那些平凡卻重要的瞬間。(曾佛賜提供)

童年記憶 燈塔囡來了

曾佛賜的父親因病離世,母親患有巴金森氏症,這讓他的生活節奏變得緊張。「媽媽現在全靠長照服務來照顧三餐,晚上我和媽媽睡在不同的房間,家裡空間有限,媽媽睡在病床上,而我睡房間裡。」

他提到,澎湖的就業機會不多,他不得不兼職維持生計。這樣的經濟壓力讓他不得不做出取捨,在家庭與個人興趣之間找到平衡。

圖為小池角菜宅,曾佛賜提到澎湖就業機會不多。(曾佛賜提供)圖為小池角菜宅,曾佛賜提到澎湖就業機會不多。(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的童年是在漁翁島燈塔中度過的。從小他跟著爸爸上下班,早上走路去燈塔,晚上住在燈塔裡,隔天再走回來。「我們這些孩子被稱為燈塔囡,每次從燈塔下來,都有人說,你們燈塔囡來了。」

當時在燈塔裡的四季變換,讓曾佛賜對生活有了深刻體會,特別是寒冷的冬天,風吹得人幾乎站不穩。這些獨特的經歷成為他攝影創作重要靈感來源。

曾佛賜描述,那時候,媽媽得走路到外垵買菜,或者跟軍營的採買車買糧食。早年還有糧票、米票,偏遠地區會發放米票去米店換米,後來又改成現金補貼。這些童年回憶讓他覺得十分特別,而艱辛的生活經歷現在回想起來,則充滿濃濃人情味。

曾佛賜提到,雖然經常在外拍攝,但很少拍下家人。」(曾佛賜提供)曾佛賜提到,雖然經常在外拍攝,但很少拍下家人。」(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說,「當我離開澎湖後,再回來看,發現這裡真的很漂亮,尤其是西嶼和外垵。」(曾佛賜提供)曾佛賜說,「當我離開澎湖後,再回來看,發現這裡真的很漂亮,尤其是西嶼和外垵。」(曾佛賜提供)

捕捉小舉動 體會深刻情感

攝影家曾佛賜在一次飛行中,用手機捕捉到了一位旅客的瞬間畫面。(曾佛賜提供)攝影家曾佛賜在一次飛行中,用手機捕捉到了一位旅客的瞬間畫面。(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在一次飛行中,用手機捕捉到一位旅客的瞬間畫面,這張照片成為他對攝影敏銳觀察的具體呈現。他說,「那張照片只是飛機上的一個旅客,我看到他在看窗外的世界,這種感覺很溫馨,讓我很有感觸。」

雖然這張照片並非使用專業單眼相機拍攝,而是用手機完成的,曾佛賜強調,關鍵在於對工具的熟悉,他用手機的長鏡頭拍下來的,因為他對自己的手機非常熟悉,所以能夠拍出他想要的效果。

「我買了相機那麼久,卻很少拍我父母的照片,這是我心中的一個遺憾。」曾佛賜說。(曾佛賜提供)「我買了相機那麼久,卻很少拍我父母的照片,這是我心中的一個遺憾。」曾佛賜說。(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提到,為了照顧失智的母親,他不得不兼職,接攝影來維持生計。(曾佛賜提供)曾佛賜提到,為了照顧失智的母親,他不得不兼職,接攝影來維持生計。(曾佛賜提供)

談到如何用手機達成精美的攝影作品,曾佛賜認為熟悉器材至關重要,「你必須對手機很熟悉,這樣才能拍出你想要的東西。」在他看來,無論是專業相機還是手機,只要掌握使用技巧,便能達到出色效果。

對他來說,攝影是一種習慣和敏銳的觀察力,他擅長捕捉那些看似日常的小舉動,並從中體會深刻的情感。

澎湖攝影家曾佛賜的故事與影像。(曾佛賜提供)澎湖攝影家曾佛賜的故事與影像。(曾佛賜提供)

很少拍家人 真的很遺憾

香港城市大學來澎湖研究漁翁島燈塔,曾佛賜唯一一張跟父親的合照。(曾佛賜提供)香港城市大學來澎湖研究漁翁島燈塔,曾佛賜唯一一張跟父親的合照。(曾佛賜提供)

2024年7月曾佛賜爸爸在醫院過80歲生日。(曾佛賜提供)2024年7月曾佛賜爸爸在醫院過80歲生日。(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父親過世時,他翻找相片才發現,自己拍攝父母的照片極少,尤其是在父母健康的時候。「你以前總覺得還有很多時間,但真正發生了才發現,時間根本不夠。」他說,在外面拍了很多,但反而很少拍自己家人,「這真的很遺憾。」

曾佛賜分享了他父親生病的經歷,當初他對父親的病情並不太擔心,「闌尾炎嘛,應該沒什麼大問題。」然而,父親的病情反覆,最後確診為腸漏症,開了三次刀也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我一直以為我爸能夠像以前一樣健健康康的回來,沒想到這次卻是永別。」

阿嬤做粿。(曾佛賜提供)阿嬤做粿。(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從不自稱攝影師,而是喜歡稱自己為「時光的紀錄者」。(曾佛賜提供)曾佛賜從不自稱攝影師,而是喜歡稱自己為「時光的紀錄者」。(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從不自稱攝影師,而是喜歡稱自己為「時光的紀錄者」。他去拍別人的婚禮時,會告訴他們,他是來記錄他們的快樂時光,不管照片好不好看,它們都承載了當時的情感和回憶。他強調,相片是一個瞬間的定格,定格的瞬間,往往成為回憶中最珍貴的部分。

他建議,不管照片拍得好不好看,都應該多拍一些家人的照片。「我買了相機那麼久,卻很少拍我父母的照片,這是我心中的一個遺憾。如果有機會,大家真的要多拍家人。」

現今外垵漁港的夜景。(曾佛賜提供)現今外垵漁港的夜景。(曾佛賜提供)

曾佛賜渴望父親能和他一起去領攝影獎,可惜這願望無法實現。(曾佛賜提供)曾佛賜渴望父親能和他一起去領攝影獎,可惜這願望無法實現。(曾佛賜提供)

他認為,這些照片不僅僅是影像,更是人生故事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失去時,這些紀錄會成為一個無價的寶藏。◇

延伸閱讀
臺鐵缺工嚴重 立委憂影響安全
2024年12月09日 | 9天前
總統出訪 府:走向世界
2024年12月09日 | 9天前
中共90艘艦艇部署三海
2024年12月09日 | 9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