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原理來煮「米」

編按:市面上的米,種類繁多。型態上有長米、短米,種類上有糙米、白米等。該怎麼煮出這些米的最佳口感呢?
將一粒稻殼不可食用的外殼除去,即成可食的「糙米」。糙米粒的有色糠皮富含多種營養成分,但其中的細緻油脂會氧化,隨著存放時間過長而酸敗,因此米粒必須經過「拋光」或碾磨,來增加其在貨架上的壽命。
經碾磨處理的米粒,只剩下充滿澱粉的內核,或說胚乳(endosperm),即是「白米」。胚乳裡緊密聚合的晶體狀澱粉顆粒為白堊色。
米飯口感不同:原因在「澱粉」比例
稻米的澱粉分為支鏈澱粉(amylopec-tin)及直鏈澱粉(amylose)兩種。了解這兩種澱粉遇熱和遇水會發生的作用,有助你挑選每次烹調所需的最適切米種。
不同品種的米中,直鏈和支鏈兩種澱粉的組成比例有所差異,一般而言,米粒越長,直鏈澱粉含量越高。直鏈澱粉的晶體結構小而緊密,因此跟其他品種的米相較,長型米需要更長的烹煮時間。
— 短型米 —
1.糯米
又稱為蠟質米、黏米或甜米(雖然它們沒有甜味,也不含有黏性的麩質)。泰國糯米也有黏性(幾乎沒有直鏈澱粉),但它們是長型米。
#科學:糯米含高量的支鏈澱粉和少量的直鏈澱粉。支鏈澱粉分子鏈結較鬆散,質地軟;直鏈澱粉分子團的結構緊密,質地堅硬。
#烹調:在加熱過程中,支鏈澱粉很快就從米粒滲出,流入煮米水中,形成黏稠膠狀裹覆住每顆米粒。這些米粒含有大量的支鏈澱粉,烹煮後會黏在一起。
2.義式燉飯米
長度僅為寬度的1~2倍,這類米在烹煮後相當柔軟滑順。它含有高量的支鏈澱粉,煮米水會變濃稠。
依精製程度,又可分為糙米(未經碾磨)和白米(經碾磨),糙米的風味更佳,但所需的烹煮時間是白米的2~3倍。
— 中型米 —
西班牙海鮮飯米
長度為寬度的2~3倍,這種白米的水分含量高,煮熟後略有黏性,但也保有一點「嚼勁」。
加州玫瑰米、瓦倫西亞米和彭巴米都屬這個類別。有些義大利燉飯米也是中型米。
— 長型米 —
1. 白米
口味溫和、用途廣泛的長型白米,是全球各地最常吃的米種。它的長度約為寬度的4倍。
印度香米(basmati)為原產於東南亞、廣受歡迎的長型米,它們帶有香氣和堅果味,口感緊實。
#科學:和糯米相較,蓬鬆米飯中的直鏈澱粉含量較高。這種澱粉分子團的結構緊密,口感硬。
#烹調:直鏈澱粉的質地不易軟化,因此直鏈澱粉多的米煮後粒粒分明。
2. 野米
雖然名為「米」,卻不是稻屬,而是禾本科菰屬。由於保留了糠皮, 這種米的口感扎實有嚼勁。與其他「純正」的米相較,野米需要更長的烹煮時間(將近1小時)。
— 長型糙米 —
#糠皮:熟糙米的堅果味和嚼勁,就是來自這層皮。
#富含營養成分:糙米中含有可發芽的「胚芽」,糠皮部分有豐富的纖維和蛋白質。
#烹煮時間:糙米所需的烹煮時間是白米2~3倍,因為熱水需要更多時間穿過軟化糠層,進入米粒內部。
——摘編自《烹飪的科學:聚焦7大類食物,用最新科學研究食材原理,圖解160個烹調上的疑難雜症,讓廚藝臻至完美》,(楓葉社文化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