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風雲》【隋唐盛世】第四章 滅佛興佛(壹)
佛教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時,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震動。但隨著「五胡十六國」的興起,許多高僧來到中國,佛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得到了多個皇帝的支持。中國佛教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令人瞠目,但卻並非一帆風順。在南北朝時期,先後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
按照傳統的說法,佛教有四次法難,史稱「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榮。因為前面這三個皇帝的廟號或者諡號中都有一個「武」字,所以稱他們為「三武」;最後一個皇帝周世宗被稱為「一宗」。
滅佛就是全國範圍禁止佛教,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毀壞寺廟、燒毀佛經、強迫僧侶還俗,甚至是把僧尼殺掉。那麼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佛教的法難其實應該是五次。因為中共奪取政權之後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對佛教的破壞,無論從規模、持續的時間還是影響上來說,都遠遠超過前面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傳統上說的四次法難,最長一次大概持續了六年,但是文革持續了十年。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遇到的挫折。
拓跋燾的佛緣
我們先說第一次法難。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後,依次傳給了他的第二個兒子拓跋嗣、孫子拓跋燾,到拓跋燾的時候統一了中國北方。拓跋珪對佛教非常尊崇,他的兒子、孫子一開始也延續了這樣的傳統,所以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最開始對僧人是相當尊重的。
在《二十四史》中有《魏書》,這個「魏」指的不是曹操的那個曹魏政權,曹魏的歷史記載在《三國志》中。這個《魏書》記載的是北魏、西魏、東魏這段歷史。《魏書》第114卷中有《釋老傳》,就是佛家和道家人物的傳記。其中關於拓跋燾有這樣一段描述:「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於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意思是拓跋燾在剛即位的時候,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經常和高僧們在一起談論,與他們的關係很好。每年到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的誕辰日)的時候,經常把佛像抬到車上,在大街上遊行,拓跋燾經常親自去看,還撒下花瓣,表示對佛的禮敬。後來拓跋燾還遇到高僧張惠始,這都是正史中有記載的。
白腳師張惠始
張惠始最初住在長安附近,東晉劉裕主導最後一次北伐時攻陷了長安,但是,很快西夏國前來救援。西夏國也是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國王叫赫連勃勃,他帶著西夏兵打敗了劉裕的兒子劉義真,進入了長安。當時西夏士兵到處燒殺搶掠,遇到僧人張惠始後,用刀和劍砍他,卻都砍不進去,西夏士兵非常吃驚,報告給了西夏國王。西夏國王赫連勃勃親自用刀和劍砍張惠始,也砍不進去。這位國王非常害怕,不敢再招惹他,於是張惠始就安住在長安。據史書記載,張惠始經常在泥濘的土地上行走,但是他的腳卻不會變髒,不會沾上泥土,所以當時人稱他為「白腳師」。張惠始圓寂十年後,打開棺材一看,他的肉身也沒有腐爛。
拓跋燾和張惠始的關係原本挺好,直到拓跋燾後來受到大臣崔浩的影響。
崔浩慫恿太武帝滅佛
崔浩這個人自比張良,自認是一個很有政治眼光的人,他在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出了很多的主意,可以說是算無遺策,所以拓跋燾對他非常信賴。
崔浩崇信儒家學說,後來他又認識了一位著名的道人寇謙之。寇謙之在正史中也是有傳的,他把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做了一定的改良,創立了新天師道,傳播出來。寇謙之是道家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出山以後,去見了崔浩。崔浩很佩服他,於是拜他為師,開始信道教,同時又比較尊崇儒家的東西。他認為,佛是從西域傳來的胡人的神。
崔浩經常在拓跋燾的耳邊說佛教的壞話,對拓跋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又把寇謙之介紹給拓跋燾。拓跋燾對道士寇謙之也很尊敬。他把自己的年號改為「太平真君」,聽起來像太上老君一樣,感覺是一個道號。
後來,匈奴人蓋吳在現在的陝西黃陵縣附近造反,拓跋燾帶兵親征,來到長安。當時長安城中有很多寺廟,寺廟裡種著麥子,用麥子來養馬。拓跋燾到寺廟中去看馬,他手下的人就在寺院中到處走。他們突然發現,在僧房中藏了很多的兵器,於是報告給拓跋燾。拓跋燾說,僧人不殺生,要兵器幹什麼?於是懷疑僧人和那些叛亂的匈奴人勾結造反。拓跋燾就命令對寺院進行搜查,結果又搜查出富人寄放在寺院中的很多金銀珠寶,還有女人。拓跋燾大怒,覺得清規戒律都亂了,加上崔浩在旁邊不斷的說佛教的壞話,西元446年,拓跋燾下達了一個非常嚴厲的滅佛詔書。
詔書強迫僧人還俗,不許再有和尚。一旦發現有人藏匿和尚,和尚將被殺,藏匿的人要滅族。拓跋燾命令太子拓跋晃照長安的政策辦理,把僧人全部殺掉。當時的詔書是這樣寫的:「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就是和尚不管年紀大小,全部活埋。但實際上拓跋晃是比較信奉佛教的,跟僧人關係不錯,所以他故意把詔令公布之後,遲遲不辦,這樣一來,和尚們聽到消息,紛紛逃跑。但是中國有句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和尚跑了,但是寺廟還留著,於是寺廟被拆毀、佛經被焚燒。這一次遍及全國的滅佛事件,就是被崔浩唆使的。
當時有一個人極力反對拓跋燾滅佛,這個人大家可能想不到,反而是道士寇謙之。寇謙之勸拓跋燾不要滅佛,還跟崔浩辯論,但是拓跋燾和崔浩都不聽他的。寇謙之當時預言,崔浩毀滅佛教,將來一定會遭惡報。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後來崔浩奉命修北魏的國史,把北魏如何建國以及建國以後的情況記載下來。他如實記載了北魏的歷史,其中包含很多很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事情。崔浩覺得自己很有才,把這些國史刻在石頭上,放在大街上供人閱讀和評論,這等於是把北魏過去做的那些不太光彩的事曝光於眾人面前。拓跋燾大怒,下令將崔浩滅族。崔浩死得很慘,據史書記載,崔浩臨死之前「備五刑」,就跟秦朝丞相李斯被殺之前一樣。那時的「五刑」就是割鼻子、剁腳趾之類的。當時他哀嚎的聲音,沿著大街很遠都能夠聽得到。這就是滅佛的一種報應吧。
拓跋燾這個時候其實也後悔滅佛了,但是他沒有改變自己的政策。又過了兩年,西元452年,拓跋燾非常寵信的宦官宗愛把他殺了,之後,又殺死了拓跋燾的兩個兒子拓跋翰和拓跋余。後來大臣劉尼殺掉宗愛,立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濬為皇帝,這就是北魏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後,立刻下令恢復佛教,同時開鑿雲岡石窟,也算是為他的祖父贖回了一點罪過。(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秦皇漢武》影片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出版了《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