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溯源 杜奕瑾:指揮官貼文後有數千水軍跟進
全球近年飽受境外假訊息影響,而台灣更是連續多年蟬聯受假訊息攻擊最嚴重國家。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1日表示,他們發現社群媒體有類似「指揮官」的帳號,每次貼文後,都有數千水軍帳號跟進,只要了解誰是指揮官,就能建立更高的防火牆。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去年與立陶宛網路大數據公司Oxylabs簽署合作備忘錄,結合雙方技術打造Infodemic資訊平台,可追蹤國際重要事件各方報導與社群動態,回報可疑訊息流動,還能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透析事件發展,從中揭露潛在操作行為和假消息流動。
AI對人類生物特徵進行採樣
中央通訊社1日舉辦「當今新聞界的挑戰與因應」國際媒體論壇,邀請多位外國資深媒體人、記者、專家與會,探討當前社群媒體與新聞環境所面臨的挑戰。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他回台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是因為注意到生成式AI的發展。以ChatGPT舉例,提供許多答案即便是錯的,受眾也會相信。而且它正在對人類、語言、言論和行為進行大規模監控,並對生物特徵進行採樣,「所以在台灣我們希望成立負責任的AI做法。」
杜奕瑾說,相較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資料會被送到社群媒體公司,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則會運用開放資源平台,與機構合作打造不將資料外傳的AI模式,「可解釋、可溯源、可稽核,就是負責任的方式。」
數千水軍不同國家及語言跟進
杜奕瑾表示,當他們溯源社群媒體嘗試了解誰在操縱訊息時,發現有「指揮官」帳號每次貼文後,都會有數千水軍帳號在不同國家、以不同語言跟進,發文時間點從週一至週五的上午9點至下午6點,他們稱之為「偕同者行為」,而只要了解誰是指揮官,就能建立更高的防火牆。
他說,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透過開放資源平台進行溯源,結果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字,居然是中國、台灣與印度,而外國政府官員力挺台灣、質疑香港國安法等議題卻都遭到屏蔽。
短影音已成操縱訊息主要趨勢
除貼文外,杜奕瑾表示,短影音已經成為當今操縱訊息的主要趨勢,「我們發現這些水軍帳號會製作非常多短影音,有非常多內容,但敘事、故事都一樣,造假訊息出現在上面。」
他以2023年10月發生的哈以衝突為例,6月開始就有許多關於以色列正進行種族屠殺的訊息,9月至10月開始達到高峰,但當軍事攻擊發生後,訊息量便隨之下降。
闢謠速度慢 易陷「闢謠地獄」
杜奕瑾表示,在Infodemic資訊平台還可看見許多可疑訊息案例,若闢謠速度不夠有效率,就容易陷入「闢謠地獄」,因為有許多資訊都在反官方闢謠,會陷入無法擺脫錯誤敘事的困境,此時善用工具找尋可信賴的來源也非常重要。
論壇邀請德國之聲總台長林柏格(Peter Limbourg)發表演說,但林柏格因健康因素不克前來,改由德國之聲國際事務部主任容佩爾特(Christoph Jumpelt)代為朗讀講稿。容佩爾特表示,所有新聞機構都應該合作,共同維護民主價值觀,因為「獨立新聞業在全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威權政府因為擔心被追究責任,將新聞從業人員定罪,自由媒體正在萎縮。當務之急是恢復獨立媒體組織基於事實的報導,並持續向世界各地傳遞可靠的資訊。
威權政體害怕消息靈通的公眾
他說,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中共透過媒體干預民主國家,台灣受影響是世界第一。但威權政府不僅針對本國獨立媒體,也試圖透過日益複雜的宣傳系統,來影響國際上的公眾輿論。
「(威權)政權的共同點是他們害怕消息靈通的公眾」,容佩爾特說,這顯示自由媒體背後的力量,當前中共與俄羅斯等國家,已經將「對言論自由、客觀資訊和民主價值的威脅」擴大到新的層面,面對中共繼續透過媒體瞄準台灣,台灣獨立媒體必須努力讓民眾認清,中共的意圖和恐嚇手段。
製造假新聞目的是要造成民主分裂
面對假消息泛濫,立陶宛新聞社總編輯布維里斯(Vytautas Bruveris)認為,媒體要有新的敘事來反擊,他以俄國政權為例,不斷向立陶宛傳播「立陶宛政府被美國利用」的消息,且很多訊息都來自內容農場以及網軍,結果就導致立陶宛已經分裂的社會更加分裂。
他表示,假新聞製造者不但更具攻擊性,也更加活躍,目的是要造成民主分裂,民主社會應重新打造溝通空間,並使用正確的詞彙,守護自己的身分認同。
「越透明才有可信度」
法新社亞太地區總監曼維爾(Michael Mainville)表示,錯假資訊的泛濫對民主造成很大威脅,「雖然傳統媒體很想維持可信度,但成效不彰」,他們的因應之道,就是直接派人前往第一線進行在地報導,「越透明才有可信度。」
德國之聲亞洲部主任古哈(Debarati Guha)認為,媒體素養提升至為重要,對於爭議事件不要嘗試給予答案,「媒體身為中立第三方,就是要提供不同觀點。」
烏克蘭獨立記埃里斯塔維(Maksym Eristavi)則說,烏克蘭也是俄羅斯各種假訊息的受害者,俄羅斯善於製作很多情緒豐富的政治宣傳。他建議,大家應該攜手合作分享打擊錯假新聞的技巧跟工具,且要把事實查核當成日常一環,加入編輯台日常的討論跟決策。他認為,打擊偏見的方法就是有更多第一手消息,想方設法採訪更多的人,然後呈現給閱聽人,這就是把權力還給人民,訪談越多就會越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