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澎湖的豆花西施 — 陳素卿的故事

在地人稱她豆花卿,誇她美麗又可愛。(西嶼鄉公所提供)
在地人稱她豆花卿,誇她美麗又可愛。(西嶼鄉公所提供)

【記者廖儷芬/ 澎湖報導】

陳素卿,澎湖池東人,年過七旬,育有三女一男。她自37歲起開始賣豆花,學習自母親。她回憶道,剛開始學做豆花時,失敗率相當高,經常倒掉成形失敗的豆花。她說,豆花非常嬌嫩,天候、溫度、製作過程都要非常小心,稍有不慎就沒辦法成功。

陳素卿至今仍收藏著當時的生財器具,豆花桶子、訂製的機車桶架、專用豆花匙等。陳素卿至今仍收藏著當時的生財器具,豆花桶子等。(西嶼鄉公所提供)

辛酸的豆花日常

陳素卿表示她的豆花都是要當天現做現賣,為了迎合學生上學前的黃金時間,她的前置作業必須在前一天晚上開始。她說:「浸泡黃豆需耗時4-6小時,夏天短,冬季長。凌晨2點起床洗豆,接著研磨豆漿、瀘渣、煮豆漿、降溫、成形,過程中還需要同時熬煮糖水與粉圓。所有作業都要在清晨五點前完成,再由先生開車送她到各個村莊叫賣。」

她回憶說:「當時挑著沉重的擔子,沿街叫賣,賣完豆花後搭乘公車回家。公車司機不喜歡她因為擔子工具多,常遭到冷眼甚至惡言相向,但她為了養家忍受著,日復一日地努力工作,後來添購機車作為代步工具,改善了很多窘境。」

媒體曾報導西嶼的豆花西施。媒體曾報導西嶼的豆花西施。(西嶼鄉公所提供)

一次難忘的翻車經歷

「豆花車倒攤,西瓜兩角半!」這句順口溜是陳素卿真實經歷的一次慘痛回憶。有一天清晨,她準備出發去販售豆花時,因為天還未亮,適逢203道路鋪設柏油,但只鋪設一半未完工,導致路面高低落差,讓她翻車,豆花、糖水、粉圓成了路面鋪設材料,她也因此受了傷,當天提早收工。如今談起這件事,她仍印象深刻,但已能一笑置之。

陳素卿至今仍收藏著當時的生財器具,豆花桶子、訂製的機車桶架、專用豆花匙等。陳素卿至今仍收藏著當時的生財器具,豆花桶子、訂製的機車桶架、專用豆花匙等。(西嶼鄉公所提供)

甜蜜與苦澀的豆花工具

陳素卿至今仍收藏著當時的生財器具,豆花桶子、訂製的機車桶架、專用豆花匙等。這些陳舊的工具記錄著她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些對別人來說是甜蜜的滋味,然而對她而言,或許是一段既酸且苦的豆花故事。

在民國70年代的西嶼,提到豆花,就屬陳素卿的最為香甜可口。在民國70年代的西嶼,提到豆花,就屬陳素卿的最為香甜可口。(西嶼鄉公所提供)

兒時的幸福回憶

在民國70年代的西嶼,提到豆花,就屬陳素卿的最為香甜可口。當時的童年零食除了柑仔店販售的,甜食首推素卿姐早晨來賣的豆花。

在鄉親的記憶中,她用洪亮獨特的嗓音喊著:「豆花!」挑著擔子邊走邊叫賣,聲音從遠而近傳來,孩子們就會跳起來,拿著碗和五塊錢等她來。」

西嶼風情。西嶼風情。(西嶼鄉公所提供)

陳素卿放下擔子熟練地用豆花匙片出一片片的豆花,淋上甜滋滋的糖漿,完美的一碗豆花就這樣呈現。對孩子們來說,這代表著幸福的味道。

延伸閱讀
餵養一代漁村人的丁香魚
2024年05月25日 | 2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