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返鄉務農 周懋梁無毒筍樂

周懋梁與太太游璧菁兩人聯手種出臺北市冠軍筍。 (攝影/李怡欣)
周懋梁與太太游璧菁兩人聯手種出臺北市冠軍筍。 (攝影/李怡欣)

文/記者李怡欣

一到筍季,市場上筍農喊著,「早,現掘的竹筍,來喔!」以前不知道筍子要吃「現掘的」,吃了臺北市冠軍筍農周懋梁當日直送的本地鮮筍,確實跟超市量販不同,「甘甜有香氣,一吃回不去!」

從科技業轉職當農夫的周懋梁,每天親近大自然身心更健康。(周提供)從科技業轉職當農夫的周懋梁,每天親近大自然身心更健康。(周提供)

周懋梁用心呵護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綠竹筍。(周懋梁提供)周懋梁用心呵護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綠竹筍。(周懋梁提供)

清晨五時,臺北市筍農周懋梁挑著扁擔走入福和早市。肩上擔3百斤沉甸甸的綠竹筍,隨著步履晃出一種輕快節奏,一早被他從土裡掘起來的鮮筍寶寶們,睡眼惺忪坐在搖籃裡搖呀搖。

市集人潮開始聚集,周懋梁趕緊將筍子搬上桌,依等級分好三落「180、150、120元/一斤」,全神貫注叫賣,「來喔,現掘的!」看起來中氣十足、笑臉迎人,其實6小時前他人還在山上掘筍子......。

筍農刨除筍子多餘生長點,目前仍須依靠人力。(周懋梁提供)筍農刨除筍子多餘生長點,目前仍須依靠人力。(周懋梁提供)

當天凌晨夜色濃重,周懋梁穿著雨衣斗笠、背著竹簍,腰間掛著蚊香盒燃出一縷幽微煙氣。大雨滂沱中雷聲隆隆,深怕下一道閃光霹過來,因此不敢分心。

他抓緊鋤頭,加快速度找到目標,筍刀一刺,彷彿拆盲盒,卻經驗老到以「三角測量法」,三、兩下就判斷出覆土下的筍子成熟沒。

當日現掘綠竹筍帶著泥土與自然香氣。(記者李怡欣/攝影)當日現掘綠竹筍帶著泥土與自然香氣。(記者李怡欣/攝影)

當日現掘綠竹筍,當地自產自銷。(記者李怡欣/攝影)當日現掘綠竹筍,當地自產自銷。(記者李怡欣/攝影)

回到市集,早起的阿姨、大叔們,絡繹不絕來到攤位,「大姐來喔,今天筍子很漂亮,買回家煮湯」,周懋梁親切招呼,這些人都是從他母親擺攤起,捧場至今的熟客,從爸媽的朋友變成他的朋友。

周懋梁挑出三支彎彎的胖筍放到秤上,「360,算妳350就好。」順手剝了筍殼,白皙筍肉飄出陣陣香氣,「竹筍採收後,接觸空氣很快氧化老掉,因此我們堅持當天現採現銷。」

冠軍筍照基礎做 別無他法

周懋梁與太太游璧菁分別拿下111年度「臺北市綠竹筍品質評鑑比賽」亞軍、冠軍。周懋梁分享種「冠軍筍」祕訣就是「全程照基礎做,別無他法」,「該做什麼就一定要做,你做越仔細,竹筍產量、品質就越好。」

綠竹筍評鑑比賽,以「甜度、柔嫩度、外觀」三項要件為主。(臺北市農會提供)綠竹筍評鑑比賽,以「甜度、柔嫩度、外觀」三項要件為主。(臺北市農會提供)

「出筍早是我的優勢」,周懋梁接著說,「因為冬天我們的地整理很乾淨,把多餘生長點清掉、培土、排水,這些技術都不能少,這讓我們比別人早了快一個月上市」,販售價格自然漂亮。

美味綠竹筍要「彎、胖、尖」。(臺北市農會提供)美味綠竹筍要「彎、胖、尖」。(臺北市農會提供)

周懋梁堅持自然農法,因為對土地好,土地會慢慢肥沃起來,作物也會長得更好吃,友善地球,又照顧自己的身體,也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科技新貴返鄉務農 被叫傻子!

現年54歲的周懋梁,是臺北市為數不多的農夫之一,從阿公時代迄今,家族三代都在文山區老泉里山上種田已50餘年,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兩位哥哥也是資深農夫。

周懋梁一雙黝黑精壯的手,熟練的削著筍子,很難想像13年前,他曾是一名科技新貴,在知名上市科技公司擔任主管,坐享百萬年薪,卻選擇在40歲盛年離開科技業。

談起返家務農原因,周懋梁說,「工作壓力大,經常出差,有點厭倦那種生活。」13年前父親突然離世,需要人接地耕種,考量當時太太上班還有一份收入,「在太太支持下,本來規劃65歲退休回家種筍,就乾脆提早到40多歲,轉職做看看。」

筍農周懋梁(左)與太太游璧菁(左2),在早市招呼客人。(記者李怡欣/攝影)筍農周懋梁(左)與太太游璧菁(左2),在早市招呼客人。(記者李怡欣/攝影)

不過,周懋梁一開始返家務農卻被看衰。「我媽媽開始是反對的,很多鄰居罵我是傻子、笨蛋,他們說,你工作這麼好、薪水高,卻回來種田,累得半死,你做不下去啦!」,雖然長輩唸歸唸,但都還是會幫他。

文山區綠竹筍採自然農法,品質與價格都很高級。(記者李怡欣/攝影)文山區綠竹筍採自然農法,品質與價格都很高級。(記者李怡欣/攝影)

「我當時的心情就是說,一定要做給他們看!」幾年後,「大家發現,我吃得了這個苦,而且我種的東西有品質又得這麼多獎,才認同我。」現在想來,周懋梁並不後悔這個決定。「如果我現在還待在科技業,應該會持續抱怨人生吧!」而他在山上長大,喜歡大自然,座右銘是「誠善待人」,不喜歡逢迎說謊、爾虞我詐的職場風氣,種田更靠近自己原始天性。「我現在心情很好,身體也更健康了。」周懋梁說。

農事日夜顛倒 到底多累?

筍農到底有多累?筍農一日就是體力大考驗。周懋梁分享他的一天:晚上9時半上山,採竹筍到早上4時,接著前往市集擺攤到9時收市,用餐、整理一下,中午12時睡覺,到晚上8時起床,吃飯、準備幹活。

筍農周懋梁冬天整地清理筍園。(周懋梁提供)筍農周懋梁冬天整地清理筍園。(周懋梁提供)
「上山下雨、蚊子多、要出力,整晚蚊子在旁邊飛來飛去,全身又溼又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他說,六個小時挖5百支筍,採完後用扁擔挑,像挑夫那樣,一籃180斤,從山上走一公里的路下來。

「他要自己半夜挖筍,隔天要自己一個人賣,冬天還要整地,這樣太累了。」游璧菁2年後從科技業辭職回家幫忙周懋梁。

周懋梁的筍子銷售一空,開心挑著扁擔回家。(記者李怡欣/攝影)周懋梁的筍子銷售一空,開心挑著扁擔回家。(記者李怡欣/攝影)

游璧菁說,她喜歡爬山,就當運動。況且「夫妻一起做,很正常呀,務農家庭多半是這樣」,夫妻倆同心協力、勤勤懇懇照顧兩甲筍園,年產約一萬斤,年收入達百萬。

夜間掘筍 克服心中大魔王

周懋梁坦言,晚上夜深人靜一個人上山,在惡劣環境下挖竹筍,要克服很多恐懼。「一開始是會怕黑,然而後來克服了,因為山上有一些墳墓,人家祖先埋在那,一開始會怕,後來把他當鄰居,每次來就打個招呼,就不怕了。」

綠竹筍是臺北市寸土寸金中難得保存至今的農業。(臺北市農會提供)綠竹筍是臺北市寸土寸金中難得保存至今的農業。(臺北市農會提供)

「再來是,蛇、蟲,就離牠遠一點,蚊子咬就回去擦藥」,這些其實都還好,最可怕的是打雷,「晚上山上最怕打雷,因為不知道會不會打在你頭上,我們拿的筍刀是鐵的,好多次下雨時,我們要把刀子放低低的,都不敢抬頭,硬挖完筍,然後趕快!」儘管務農已10多年,他不諱言「打雷仍是我心中的大魔王」。

老一輩凋零 十年後臺北最後筍農?

綠竹筍被稱作綠色寶石,在北部是高經濟作物,遺憾的是,竹筍從業人口老化,臺北市綠竹筍產地文山區老泉里平均務農人口年齡65~75歲,周懋梁54歲是當地最年輕筍農。

臺北市文山區筍農周懋梁。(記者李怡欣/攝影)臺北市文山區筍農周懋梁。(記者李怡欣/攝影)

周懋梁也擔心,這麼好的東西,如果讓它在臺北市消失了,很可惜!也希望有人來接,不然「一、二十年後,我可能是臺北市最後一個筍農了。」

「看天吃飯,友善自然;以誠待人,用善結緣」,這是周懋梁的務農心態,他鼓勵想投入農業的青年,最好家裡有背景,「我家剛好有地、有技術、有市場,有前輩經驗願意教,縮短摸索期」。還要肯吃苦,種竹筍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要去習慣、並喜歡它。

此外、心態要調整,不能有上班族心態,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要看著天,不管颳風下雨,作物成熟就得挖出來賣,順大自然運行,不能說請假就請假。」

農閒2個月出國玩 超羨慕?!

至於當農夫有什麼好處?周懋梁說,當農夫跟上班族最大差異,首先是「不用摸電腦,不用講英文,然後不會失眠」,身體調節過來後,吃得又飽又舒服,身體機能回到年輕時光。其次,農夫看天吃飯,心境豁達,對於金錢得失較看淡。「老天爺賜給我們多少東西,我們就賺多少錢。」農閒之餘還有2個月空檔可以出國玩,是不是超羨慕?

周(◇提供)(周懋梁提供)

周懋梁與游璧菁十多年前在同一間科技公司因熱愛登山而相戀,當農夫後兩人在農閒時依然愛爬山。(周懋梁提供)周懋梁與游璧菁十多年前在同一間科技公司因熱愛登山而相戀,當農夫後兩人在農閒時依然愛爬山。(周懋梁提供)

對於農業缺工,青年不願意務農現況,周懋梁說,如果未來女兒或女婿不接,可能採租地技轉方式,「最好有年輕人願意學,跟在旁邊,他能有自己一小塊地,我們輔導五年,把獨門珍貴技術傳承下去。」游璧菁則希望,政府能幫助統收,讓農夫減少賣壓,能專心精進耕種,並推廣老泉里綠竹筍品牌化,讓未來青農較願意投入。

文山區綠竹筍生長環境優美。(記者李怡欣/攝影)文山區綠竹筍生長環境優美。(記者李怡欣/攝影)

對此,臺北市農會表示,臺北市目前竹筍面積和產值,種植面積約800公頃,總產量約3千7百公噸,產值約3億元,全臺綠竹筍面積約2萬7千公頃,總產量為26萬1,411公噸,年產值約20億元。北市綠竹筍供不應求,農民採自產自銷賣得很好,若有滯銷,農會會收購加工或共同運銷幫助販售。

文山區綠竹筍生長環境優美。(記者李怡欣/攝影)文山區綠竹筍生長環境優美。(記者李怡欣/攝影)

針對缺工部分,主要導入兩方式:一是引入專業農業技術團,由於各項作物農忙期不一,可作為季節性缺工輔助方案;一是省工農機具補助,這是一直在進行的方式,對農民幫助很大,例如:傳統移除老竹頭使用類鋤頭器具,現在則有電動器具輔助,達到省工效果。◇

延伸閱讀
初夏綠寶石—— 自然甘甜 綠竹筍
2024年05月29日 | 19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