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綠寶石—— 自然甘甜 綠竹筍
每年4~10月,是筍農最忙碌的季節。臺北文山區老泉里,在當地筍農50餘年默默耕耘下,成為北部綠竹筍大本營,收穫全國冠軍的有機綠竹筍。
海拔500公尺的臺北文山淺山坡地,早期居民以種茶維生,並出產大名鼎鼎的「文山包種茶」。然而,茶葉產值有限,需要大量技術,加上當地溫度適宜(出筍最佳溫度介於25~30℃),老泉里里長周良富表示,自70年代起,周家阿公開始改種竹筍,一種50餘年,現在他接手已是第三代了。
兄弟齊心 種出冠軍綠竹筍
壯世代的里長周良富、二弟老泉里發展協會理事長周良銓、三弟傑出農民周懋梁,三兄弟扛起父親留下來的竹園,三人同心協力,20年來不斷精進技術,當地竹筍產量年年攀升。
周良富表示,能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衝出傲人產量,全要仰賴傑出的管理與技術,關鍵三大祕密武器就是「氣候、土質、種植方法」。
周良富透露,老泉里除了氣候溼暖、陽光與水氣足,適合綠竹筍生長外,當地筍農採取「傳統種植方法」,土壤不用化肥,而是無基改整顆黃豆有機肥澆灌,每年反覆培育新土壤、除老竹、留新筍苗,不惜重本自然筍子長得「頭好、壯壯」。
其次,竹子重水,老泉里山坡地排水良好,10月至隔年3月農閒期間要勤於通水、除草、翻土等,每個步驟都能不馬虎。此處常有樹蛙、螢火蟲等「生態指標」生物出沒,是豐富自然生態最好見證。所以「我們的綠竹筍是全國最好吃!冠軍筍比賽常勝軍!」周良富自豪的說。
周良富說:「我們自己研發一套非常不一樣的種植方法。」周家三代種筍近一甲子,太熟悉竹子結構與屬性,周良富分析,竹子結對生,每邊長四支筍,一根竹子可產八支筍,採收後,基部筍芽在60天後長二次筍,「一根竹子、一年利用完只長16支筍」。但是「老泉里一根竹子可長32支筍,產量翻倍!」
周良富說,筍季時,「大家都會想:趕快全挖起來賣一賣,但是我們捨得留!,不會全採光,別人一季收二次筍,我們一季可收到三次筍、半年的產季裡天天都有筍子採。」
半夜採筍「只有星星、月亮陪伴我」
由於竹筍怕見光,照射陽光筍尖會變綠色,稱為「出青」,筍味苦澀粗糙。每到產筍季,為了確保最鮮嫩脆甜的竹筍,筍農不辭辛勞,半夜上山挖筍,經常有蛇、蚊蟲、青蛙等,各種生物合奏小夜曲,好不熱鬧!周良富感慨,半夜採筍最辛苦,如今全臺灣還堅持半夜採筍、當日直售的農民寥寥無幾。
提到綠竹筍採收,周良富表示,筍農在凌晨12時左右,就必須起床前往筍園,採筍完後,直送往傳統市場販賣。竹筍採收以「末出土」最佳,觀察土壤裂縫呈現三岔或蛛網裂紋處出筍,鏟筍時,筍刀要落在「最胖」的上方處,用腕力巧勁一刀切下,鏟筍要小心不要誤傷其他「旁支」。
達人獻技:挑筍小祕訣
木柵土壤屬砂與壤質砂土,氣候高溫多溼,適合綠竹筍生長,所生產綠竹筍纖維質較細,口感如水梨般鮮甜,筍殼色澤光亮帶金黃色,外型為牛角狀,又有「牛角筍」、「黃金筍」美稱。
綠竹筍挑選有7字訣:「白、彎、短、肥像牛角」,筍底色白,型彎如牛角,長度短,底部肥,還有筍尖不「出青」,這是涼筍挑選祕訣。其他比較直或稍出青,及麻筍、甜龍、烏殼綠等品種的竹筍,皆可做為煮湯、炒、滷各式變化搭配成為美食。
1.「尖」:筍尖越尖、筍肉多。
2.「矮」:身矮小。
3.「彎」:彎像牛角。
4.「肥」:底部粗肥、飽滿。
5.「白」:外表白美嫩。
趁「鮮」處理
要吃到天然、鮮嫩的筍子,別無妙招,最好的方法,就是趁新鮮處理、保存。
1. 瓦斯爐水煮:
冷水時放筍,加少許鹽巴,蓋鍋蓋、大火煮滾後,開小火煮25分鐘後關火。放1小時燜到涼,連同煮筍水與筍子,一同進冰箱冷藏,可保持竹筍清香甘甜的原味,煮筍水也不浪費,可作料理高湯。
2. 電鍋蒸:
這是現煮現吃最好的料理方式。取一大同電鍋,內鍋放一點水,外鍋放3杯水,按下煮飯鍵,跳開後,燜1小時,掀鍋蓋放涼,即可食用。
3. 汆燙殺青保存
①外殼略為刷洗 ②水滾煮5分鐘,熄火燜10分鐘 ③開蓋降溫,連筍帶水冷藏,可儲存3~4天;或煮完瀝乾水分(切勿再碰到生水)放入袋子(冷藏)保存。
消暑冠軍料理
以下,由剛從日本參加料理比賽,獲得冠軍的李貞億主廚,為讀者介紹三道綠竹筍料理。
涼麵筍絲:讚岐烏龍麵汆燙後冰鎮。接著將筍子汆燙切絲,小黃瓜刨薄片,取出冰涼烏龍麵,上面加入筍絲、黃瓜,與少量海菜、紅蘿蔔、玉米粒,配色排盤,最後淋上市售胡麻醬。
◎ 美味關鍵:筍鮮、麵Q彈,淋上一點醬汁,就非常消暑好吃。配料可依個人口味,切一些清爽生菜,也可加入堅果、梅乾等,營養、增加口感層次。
醬筍:筍子去殼,汆燙半小時、放涼。
◎ 接著調醬汁:豆瓣醬兌清水1:3,並加入黑糖、冰糖、醬油、醬油膏,煮滾十分鐘。慢慢調整自己想要的口味鹹甜。撈起筍,放入調醬裡,再煮半小時。放涼,裝至玻璃瓶,可放十天。
若要保存一年,則煮兩小時,祕訣是加米酒(1/3瓶~半瓶)一起滾,放涼裝玻璃瓶,放冰箱冷藏。
小提醒:千萬不要加味醂,以維持天然食材與醬料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