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一統王朝國號的由來

中國古時,不同王朝的子民,都樂於自稱國朝為天朝。或許各朝、各代正是通過演繹多采的文化,維繫著子民和上天的聯繫。(Xinling yi fang / Shutterstock)
中國古時,不同王朝的子民,都樂於自稱國朝為天朝。或許各朝、各代正是通過演繹多采的文化,維繫著子民和上天的聯繫。(Xinling yi fang / Shutterstock)

文/洪熙

上古時期,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黃帝一統華夏,當時並未建立王朝。從夏朝開始,後續王朝更迭,新朝建立必有國號,作為一朝的國稱。

中國史上大一統王朝,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元、明、清等,這些國號的來歷,各有千秋。

▍夏

大禹之子「啟」是夏朝開國之君。啟繼承帝禹大位,成為夏朝天子。啟改原先部落「姒」姓為夏,改伯為后,是為「夏后啟」。

上古時期,對君王、夏天子的尊稱為「王」或「后」,王和后二字同義。後來文字演變,「后」成為帝王元妃的尊稱。

關於夏朝國號的意思,曾有十幾種說法。比較傳統的說法,根據司馬遷記載,姒姓的十二個氏族,包括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等,其中以「夏后」為首,夏朝開國後就以部族名為國號。唐朝張守節認為帝啟父親大禹曾經受封在陽翟,是為「夏伯」,因此而得名。還有一說,「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而來。

單就「夏」的甲骨文來看,字形像蟬,是夏天的主要特徵。古人認為蟬棲高飲露,稟性清高純潔,不會被世間污濁所浸染。蟬踞守在樹木之巔,而鳴叫聲能傳到遙遠的地方。天子治理萬民,又何嘗不是身居高位,希望聲教傳播到遙遠的偏邦!

▍商

帝舜時期,商朝先祖「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帝舜將商地封給他。契的後代子孫「成湯」遷居到亳。夏桀逆天背道,成湯放逐夏桀,建立新的王朝,以先祖的封地稱號「商」作為王朝國號。

▍周

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姬壇,周太王)遷到周原,率領族人建立城邑,接受商王冊封,由此繁衍為一個方國,稱為「周」或「周方」。周人首領稱為「周侯」「周方伯」或「周王」等。

甲骨文周字,形狀是田中有米。殷商時期,周族所在地世代都是產米的地區。在甲骨文中,有殷周互相交通的記載。商王「武丁」早年,曾到渭水一帶。周人向商王朝貢,並且周人的質子也前往殷商服事君主。周武王「姬發」滅商以後,便以「周」作為國號。

▍秦

秦人是「顓頊」帝的後裔,秦人先祖「大費」(也稱伯益),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後又輔佐舜帝調馴凶猛的鳥獸,舜帝賜姓「嬴」氏。所以秦朝皇室都是嬴姓。

至周朝時,伯益後代「嬴非子」善於養馬,因牧馬有功,獲得周孝王封賞,賜其封地「秦」,秦地後來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便以「秦」為國號。

▍漢

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抗暴政。項羽領兵攻入咸陽後,將中原大地分封給各路反秦將領,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四十一縣,都城為南鄭(今陝西南鄭)。後來,楚王韓信助劉邦打下漢室天下,因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於是定國號為「漢」。

▍晉

晉朝又分為西晉和東晉。西晉由晉武帝「司馬炎」建立,司馬家族結束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東晉由晉元帝「司馬睿」所建,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屬於偏安政權,北方被五胡入侵。

周朝時期,因晉文公帶兵協助周襄王恢復王位,周襄王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土地,包括溫縣在內賜給晉國。司馬家族所在地就是在河內溫縣。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受封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繼承他的晉王爵位,於西元265年自立為帝,承襲了爵位名稱,定國號為「晉」。

▍隋

西魏時期,楊堅父親楊忠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屢建戰功。梁武帝太清三年(西元549年),楊忠奉命攻取隨州。「隨」本是古國名,姬姓,戰國末年屬於楚國,西魏大統元年置隨州。西元557年,宇文覺廢西魏恭帝稱帝,建立北周。楊忠晉爵為「隨國公」。大象二年(西元580年)12月,楊堅晉封「隨王」。北周靜帝禪位,楊堅稱帝,定國號「隋」。

據元初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所述,楊堅承襲父爵,為「隨國公」。但楊堅認為「隨」字帶「走」之意,頗為不吉利,所以楊堅稱帝後,將「隨」改為「隋」字,定國號為「隋」。

▍唐

關於「唐」的來歷,也有不同說法。一說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輔佐北周有功,後來受封「唐國公」。李淵出生於長安,七歲時繼承唐國公爵位。李淵開國後,就以爵位定國號。

另一說,上古時期,帝嚳之子堯帝,十三歲時封於陶,十五歲改封於唐地(今山西臨汾),二十歲時,堯登帝位,定都平陽(今山西),號稱為「陶唐氏」。堯帝後裔仍然封在山西,成為一個諸侯國。據《漢書‧地理志》所述,晉陽古時稱為唐國。李淵擔任山西太原留守,李淵父子於晉陽起兵,所以國號「唐」帶有發祥地的涵義。

▍大元

中國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是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締造。至元八年,忽必烈頒布《建國號詔》,向天下詔示,他所建立的王朝是繼堯、舜、禹、成湯以來的正統王朝,並取《易經》「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由此開啟在國號前加「大」字的先例。

▍大明

至正二十八年(西元1368年),朱元璋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群雄,建立「大明」朝。明朝國號的來歷,說法不一。根據明臣柯仲炯所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傳說此地是火神祝融的故墟,而祝融大明,容光必照,所以建國也必是以大明光耀天下,安定黎民,所以建國號大明。而根據「五德終始說」,大元是金德,明是火德,火能剋金。

▍大清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境內)建立「金」國,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天聰十年(西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朝國號同大元、大明一樣,都是雙字。

有學者推測,在《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一》中,乾隆皇帝御製韻詩有「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句。如果按照漢文釋義,《說文解字》認為:「皇,大也。」

《釋名‧釋言語》說:「清,青也。去濁遠穢,色如青也。」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葉德炯曰:清、青古通。」

所以有學者認為「皇清」就是「大青(清)」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無論「清」字還是「滿洲」,都帶有水,很符合五行學說的水剋火,寓意大清之水滅大明之火。

這些大一統王朝國號的由來,或取自於爵位,或為封地的名字,或來自《易經》等,無論哪一種來源,都包含著美好吉祥的意義。

古時,不同王朝的子民,都樂於自稱國朝為天朝,或許各朝、各代正是通過演繹多采的文化,維繫著子民和上天的聯繫。◇

延伸閱讀
工作量大待遇又差 中國護理師稀缺
2024年05月12日 | 1個月前
特斯拉慘賠 步入中共養套殺四部曲
2024年05月12日 | 1個月前
全球最富城市 中國5市上榜
2024年05月09日 | 1個月前
中國經濟走衰 國銀陸行放款餘額下降
2024年05月08日 | 1個月前
中國經濟衰退 公務員欠薪成常態
2024年05月06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