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鱟保母」育出五齡鱟

「鱟知鱟學」計畫,讓師生共同成為「鱟保母」。(海科館提供)
「鱟知鱟學」計畫,讓師生共同成為「鱟保母」。(海科館提供)

文/記者陳秀媛

海洋科技博物館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合作辦理「鱟知鱟學公民科學行動計畫」,讓500位師生成為「鱟保母」,學習照顧及孵化鱟寶寶,今年首次成功育出五齡鱟,並在臺南蘆竹溝漁港成功流放近800隻鱟苗寶寶。

鱟,被譽為「灘地上的活化石」,數量之多曾是海邊人們日常生活素材「鱟杓」(鱟殼製成杓子),隨著人類活動不斷擴張,臺灣西部沿海鱟幾乎絕跡,鱟孵幼棲地縮減,鱟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僅剩金門地區尚有稚鱟存在。

「鱟知鱟學」計畫邁入第四年,今年加入鱟苗寶寶照護學校共30所、超過500位師生,從鱟苗照護到鱟寶寶形成,為期10個月,過往大多培育出1~4齡鱟,天氣溫暖加速脫殼成長,今年首次育出「五齡鱟」。

鱟,被譽為「灘地上的活化石」。(海科館提供)鱟,被譽為「灘地上的活化石」。(海科館提供)

鱟受精卵約50天孵化,一齡鱟(剛孵化幼生體)外形似三葉蟲,1年脫殼3次成四齡鱟後,以後每年脫殼1次,經歷15、16次脫殼後性成熟,隨著我國人工飼養技術進步,鱟成長速度越來越快,不到一年就能養出五齡鱟。

「鱟保母」復育小尖兵

這群「鱟保母」除了在校學習照顧及孵化鱟寶寶外,也到海科館深度觀察鱟卵和稚鱟發育,親自餌料餵食,透過水質參數紀錄作為海科館人工復育重要基礎數據。

海科館表示,海洋生物存活於水中,除了溫度,水質參數觀察與檢測非常重要,何時需換水,以及如何確保該有營養成分,養殖缸因生物排泄或殘餌,會使水中含氮廢棄物,如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增加,累積過多產生毒性,利用換水或完善系統、維持水質,是海洋生物健康長大的關鍵。◇

延伸閱讀
基隆/環保藝術燈展 海科館免費參觀
2024年02月22日 | 10個月前
「綠色衣櫥」塑膠袋變身時尚衣物
2023年08月17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