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青少年愛看YouTube 內容多元但真假難辨

金車文教基金會15日發布「2023青少年媒體素養」調查報告,約八成青少年最常使用Youtube,其次是電視和抖音。(記者林紫馨/攝影)
金車文教基金會15日發布「2023青少年媒體素養」調查報告,約八成青少年最常使用Youtube,其次是電視和抖音。(記者林紫馨/攝影)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

身處資訊大爆炸時代,每個人都是訊息產製或接收者,金車文教基金會調查顯示,約八成青少年最常使用YouTube,其次是電視和抖音。短影片內容雖然多元,但缺點是影響青少年的書寫能力;此外,影片中的影音圖像常因後製真假難辨,易陷入「眼見為憑」的迷思中。因此,建立青少年辨識訊息真假的能力是必要的。

金車文教基金會15日發布「2023青少年媒體素養」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青少年最常接觸的資訊平臺為YouTube(80.2%),其次是電視(65.7%)、抖音(50.7%)、Instagram(48.8%)及Facebook(47.9%)。

現今資訊流通快速,日常充斥著大量真、假訊息,調查顯示,青少年最常收到的假訊息類別是詐騙(29.5%)、釣魚網站(17.8%)、食品安全(17%)及健康資訊(16%),但也有高達五成青少年表示近期未收到假訊息(50%)。針對此現象,金車文教基金會指出,青少年究竟是「沒收到」還是「收到而不知道」?值得深入探討。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劉慧雯指出,YouTube變成很重要的媒體、資訊來源,影片型態非常多元,有些是知識型網紅,有些是媒體將新聞轉放至平臺上,在內容多元情況下,接下來要留意的是他們在看什麼,確實有很多重要的機構會把自己的教學影片放在YouTube上,所以恐怕不是一味的制止,或是感到憂心這麼簡單而已。

劉慧雯接著說明,現在任何內容放到網路上都有變成短影音的趨勢,短影音通常為13秒到3分鐘,可是3分鐘能說多少事情呢?通常要講複雜的事情時,是需要論理的過程,所以當影音的內容趨向於3分鐘以內時,通常看到的都是結論。「可是一個知情、負責、利他的公民,很重要的能力是推論跟思辨,包括聽懂別人說的話,恐怕都要一些時間,因此短影音的這個趨勢,讓我們需要再注意。」

劉慧雯說,在短影音的趨勢下,極有可能讓青少年習慣過於快速判斷訊息,甚至導致缺乏陳述描繪、理由說明與深度思考的情況發生。此外,老師通常非常關切孩子們在使用媒體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被陪伴。過去的研究發現,只要有被陪伴,不管內容是什麼,孩子都可以從中獲得正面的學習能量,如果沒有陪伴,即使是看芝麻街這種教英文的內容,孩子都可以視而不見,變成是純粹打發時間的活動,因此接下來家長及老師的課題,就是進一步思考該如何陪伴孩子。

信義國中注重紙本閱讀 可增強媒體辨識力

臺北市信義國中閱讀推動教師吳姬慧表示,學生每天都會在YouTube 、IG接觸到很多新聞,在這些資訊長期潛移默化下,將影響學生對事物的觀點以及人格養成,因此學校非常重視「媒體識讀」課程,積極推動讀報教育,透過指導學生閱讀「中學生報」,學習如何辨別假新聞,並用「讀報金頭腦搶答賽」檢測學生的讀報成效。

信義國中學生曾晨瑜認為,媒體素養是從「可信」的管道得知訊息、查證後再轉傳,並透過自己平常累積的知識,增強媒體辨識能力。信義國中十分注重報章雜誌的閱讀,曾晨瑜認為,現在訊息的來源很多,相對的詐騙手法也會越來越新、越來越多,因此應該要運用平時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去謹慎判斷訊息的來源及正確性。◇

延伸閱讀
研究:人們總能記住多年前的歌詞
2023年10月28日 | 1年前
AI深偽裸照 成青少年夢魘
2023年11月09日 | 1年前
女子瀕死 上帝要她帶話回人間
2023年09月18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