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家長心好累?專家4招排解壓力
家長照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子勞心勞力,還要被親友責難,家長不會教、太放縱,孩子才會過動沒教養,外界各種指指點點,讓照顧者情緒瀕臨崩潰邊緣。臨床心理師廖聖榮講解ADHD,讓民眾對該症狀有更深入的認識,並且同理協助。
ADHD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稱過動兒,常見於6~18歲學童與青少年,臺灣盛行率約7%。目前研究,ADHD可能為腦部發展異常或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如多巴胺分泌不足、腦傷、遺傳等因素所致。
ADHD孩童診斷與照護方法
基隆市政府推出的「基隆Podcast」網路廣播節目,本週由主持人余治明邀請臨床心理師廖聖榮分享,ADHD臨床上可分為「注意力不足」和「過動衝動」兩大類型。
注意力不足的表現為,無法集中注意力聆聽、容易被外在刺激影響,如物品或聲光等,無法持續專注,不按部就班學習,對不感興趣事物缺乏內在驅動力;而過動的孩子則可能坐立不安、在需要安靜的場所會製造聲音,以及行為衝動,沒考慮清楚就行動,很沒耐心,易接受新奇事物刺激,精力充沛。
余治明表示,ADHD常被認為缺乏專注力,致易被誤認為孩子長大後,問題就會獲得解決。但這並不是一項積極的處理方式,對於孩子而言,無論是在課業學習、人際關係方面,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起步階段。若家中孩童有出現疑似症狀,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定,由專業醫師診斷提前介入治療,幫助孩子融入社會環境。
家長如何排解心理壓力
ADHD孩子的家長可先對孩子症狀有所認識,同理理解其情緒主因,不被孩子行為給影響,並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與適當表達方式。
此外,家長不要投射過高期望,家長無法抑制情緒的當下,最好先離開現場,穩定好理智線才跟孩子溝通。更重要的是,面對外界與伴侶的指責,千萬別歸咎是自己問題;利用打坐冥想,深呼吸等規律練習轉移壓力出口,也可以找尋支持團體。
根據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官網指出,ADHD學生可由家庭、學校、醫療、社會等面向介入。
1.家庭:了解孩子特性並協助養成規劃良好作息及習慣,相關課程如親職教育、親職諮商、家長成長團體、家長訓練方案、家族治療等。
2.學校:加強親師溝通,了解學生問題與需求,結合輔導、特教、及醫療等資源協助學生,親師生相互理解接納與合作。
3.醫療:由醫師給予專業診斷,安排職能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或藥物治療等方式。
4.社會:家長支持團體或相關民間協會、基金會等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