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怎麼辦?教你正確急救方法

天氣炎熱小心中暑。(123RF)
天氣炎熱小心中暑。(123RF)

文/李杭哲

炎炎夏日或秋老虎來襲之時,氣溫常高達35°C,甚至40°C以上,此時是中暑常發生的時節。什麼是中暑?中暑除了頭暈,還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處理、急救和預防?

現代醫學將氣溫過高所造成的身體傷害,分為「熱衰竭」和「中暑」。兩者的形成原因不完全一樣,但起因都是氣溫過高。

中暑、熱衰竭,原來不一樣!

熱衰竭是指待在高溫環境下太久,不斷的流汗,而且沒有持續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所造成的全身性不舒服。而中暑是指在某些環境中,身體無法正常的散發熱量,造成核心體溫超過40°C,伴隨著中樞神經功能出現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熱衰竭的形成,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酷熱的環境中,身體的水分大量流失,病患會覺得非常口渴。另外一種則是在水分大量流失之後,一時灌進大量的水,而沒有及時補充電解質(鈉離子)。

流汗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123RF)流汗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123RF)

出現熱衰竭後,會感到頭痛、疲倦、無力,甚至有躁動不安、定向力差、噁心嘔吐、臉色蒼白、肌肉痙攣等症狀。

而中暑症狀是,起初覺得很熱,心跳、呼吸過快,血壓過低。如果病情繼續惡化,身體會更難排出過多的熱量,以致頭痛、頭昏、噁心、嘔吐、定向力差、抽筋,嚴重者甚至出現視力障礙、神智混亂、多器官衰竭。

區分中暑和熱衰竭,有三個重點:核心體溫、流汗情況以及意識是否清楚。熱衰竭的人,核心體溫接近正常,排汗也是正常的,雖然可能感到頭暈,但還能與周圍的人對話;而中暑的人,核心體溫往往達到40ºC以上,皮膚反而不出汗,且乾燥、發紅,此外,病患通常處於昏迷或接近昏迷的狀態。

古代分為「陽暑」與「陰暑」

在古代,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天氣太熱會引起暑症,比如,在醫學經典《金匱要略》中,就曾談到與中暑相似的症狀,稱為「中暍」。中醫並不分熱衰竭和中暑,而是將暑症分為「陽暑」以及「陰暑」兩種。

陽暑的病因是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晒,造成身體發熱、頭暈頭痛、口渴、四肢倦怠,就是西醫所說的中暑症狀。陰暑則是溫差過大造成的,比如大熱天突然進冷氣房,或吃冰品、喝冷飲,導致皮膚表面的微血管收縮,不能透過排汗散熱,此時人體就像一個悶燒鍋,核心溫度不斷提高,就會感覺到身體悶悶的發熱,但流不出太多汗,並出現疲倦、頭痛、噁心等症狀。

中暑的風險因子

天熱中暑,通常都與以下風險因子有關:

● 高溫環境:比如長時間在烈日下工作。

● 高溼度的環境:一般來說,在正常溼度下,身體除了流汗,還會通過呼吸道、皮膚用「蒸發」的方式散熱。但環境溼度若大於75%,則難以通過蒸發散熱。

● 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年齡在70歲以上:患有這些疾病的病患,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不如一般人。

● 長期服用抗膽鹼藥物:如抗憂鬱、巴金森氏症的藥物,可能會減少排汗,提高中暑機率。

中暑怎處理?5步驟正確急救

如果在炎熱的環境中,突然有人出現頭痛、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疑似熱傷害情況,應該怎麼辦?首先要辨別病患是熱衰竭還是中暑。

中暑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處理、急救和預防。(健康1+1/大紀元)中暑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處理、急救和預防。(健康1+1/大紀元)

如果判斷為熱衰竭,那麼可先讓患者補充水分,並在水中適度加入食鹽或運動飲料以補足電解質(每公斤水約加0.1~0.15公克鹽),再觀察體溫有沒有持續增高,是否有意識愈來愈模糊、甚至昏迷的狀況。若情況不佳,則必須盡快送醫。

如果是中暑,體溫已經超過40ºC,那麼應該迅速降溫,並且送醫。送醫之前,可遵循以下步驟進行中暑急救:

1.將患者抬到陰涼處休息。

2.脫掉患者身上多餘衣物,讓身體能夠散熱,並保持呼吸順暢。

3.幫患者搧風、灑水。準備多條毛巾泡在冰水或冷水裡,然後用溼冷的毛巾擦身,幫助降溫。

4.用冰袋敷在頸部、腋窩及鼠蹊部。

5.如果患者能喝東西,可以給予少許冰涼飲料或淡鹽水。

緩解暑症,中醫有撇步

可用穴位按摩方法,緩解中暑症狀。出現輕度中暑時,按摩如下四個穴位可緩解:

大椎穴:低頭時,脖頸後方有明顯的骨頭凸起,其下方凹陷處。

合谷穴:位於虎口,食指的第二掌骨的中點,靠近拇指一側的凹陷處。

曲池穴:位於手肘橫紋末端的凹窩處。

內關穴:腕橫紋向上三橫指寬處,手腕兩筋之間。握拳時,兩筋之間凹陷明顯。

按摩這四個穴位時,會感覺到酸痛或非常疼痛。過程中,能夠恢復心臟跳動速度,幫助身體退熱,使得中暑病情改善。

中暑症狀和熱衰竭症狀的區別。(健康1+1/大紀元)中暑症狀和熱衰竭症狀的區別。(健康1+1/大紀元)

當出現重度中暑,導致意識不清、昏迷的時候,此時最重要的按摩穴位是人中穴。人中穴就是鼻子下方的凹溝,用指尖用力掐下去,病人會感到劇烈疼痛,可能很快醒來。還可以按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間,是全身陽脈匯聚之處,用力揉按可緩解症狀。

中醫師在急救中暑昏迷的病人時,還會在十宣穴(十個手指尖)放點血,也可以達到快速解救的效果。

在中暑或熱衰竭病人還沒嚴重到昏迷之前,也可以嘗試一些中藥方,對於舒緩症狀也會有幫助。

在高溫的天氣下,流汗後再大量灌水而產生的熱衰竭,可以使用胃苓湯,配方包含: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甘草、肉桂、生薑、大棗等,能幫助身體的水液代謝更好,擺脫電解質失衡、頭暈無力、抽筋的狀態。

如果有口乾舌燥、疲倦乏力、汗流不止等輕微熱傷害的症狀,白虎加人參湯會是個好選擇,這個方子含有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人參,具有清熱消暑、益氣生津的功效。

另外,在飲食上,薏仁湯、綠豆湯、西瓜汁等,都是消除「陽暑」的好選擇,若為「陰暑」,則不建議喝冰涼冷飲來消暑。

預防中暑,遵循5要點

預防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要注意以下幾點:

中暑急救的正確方法:將中暑者抬到陰涼處、降溫、給淡鹽水。(健康1+1/大紀元)中暑急救的正確方法:將中暑者抬到陰涼處、降溫、給淡鹽水。(健康1+1/大紀元)

1.盡量在有遮蔽物的地方工作,避免陽光直射身體。

2.穿著淺色、寬鬆、排汗效果好的衣服,避免身體累積過多的熱。

3.勤換衣服,不要讓汗水浸溼的衣服,悶住身體。

4.多喝水並適當補充鹽分,避免喝含有酒精、咖啡、茶葉等較利尿的飲料,以防脫水。

5. 避免長時間的戶外活動。

此外,中醫也有一些茶飲,適合在炎熱的天氣飲用,比如生脈飲,含有黨參、麥冬、五味子,有益氣生津、消暑的功效,可以預防中暑,並解除疲勞、頭昏、全身無力、走路容易喘的狀態。準備黨參24克(沙參、西洋參亦可)、麥冬30克、五味子18克,以兩千毫升的水煮3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可依據個人口感喜好調整水量。◇

延伸閱讀
【鄧醫談養生】中暑有哪些症狀?
2023年06月26日 | 1年前
未來一週酷熱 花蓮高溫上看38度
2023年07月04日 | 1年前
24日起水氣增多 氣溫仍高須防中暑
2023年06月23日 | 1年前
涼、補、心3字訣 天熱預防熱傷害
2023年05月26日 | 1年前
為何搭乘交通工具會頭暈?
2023年05月17日 | 1年前
武俠小說中的死穴
2023年03月01日 | 1年前
眩暈疾病 小心潛藏性疾病
2022年12月09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