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用哭鬧表達? 從模仿開始讓他說

對於愛用哭鬧表達的孩子,家長應該設法讓他開口說話。(Shutterstock)
對於愛用哭鬧表達的孩子,家長應該設法讓他開口說話。(Shutterstock)

文/記者李郁玫

孩子總是哭鬧表達或不說話,家長卻認為孩子什麼都懂,只是如臺語俗諺所說「大隻雞慢啼」。語言治療師指出,孩子對說話不感興趣,是因為家長在孩子說話之前,已經搶先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發現不需要說話也能溝通,就更不願開口說話了。

一位阿嬤牽著2歲大的孫子對旁人說,「他都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啦!叫他做什麼也都會,就只是不會說話,以後長大應該就會說了吧!」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劉又菱表示,孩子的行為與習慣有關,越不去溝通,就越無法溝通。如果在孩子發出聲音嘗試表達需求之前,家長就搶先一步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也就是孩子只要透過眼神或動作就能完成互動交流,這種情況發生的次數越多,孩子就越不願意主動說話,此時家長以為的默契,反而成了綑綁孩子前進的動力。

不容許用哭鬧表達

對於孩子總是用哭鬧作為唯一的表達方式,劉又菱建議,試著製造讓孩子表現和練習的機會,而不是默許、容許和妥協。大部分有語言障礙的孩子,第一次接受語言早療的評估過程中,幾乎都不會發出聲音,看到喜歡的玩具會直接搶走,或是用哭鬧表達想要的意思,換得家長妥協的給予,這是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之一。

讓孩子模仿開口說話

如果想要孩子開口說話,劉又菱提到,首先要讓孩子注意到他人、願意與他人互動,並模仿他人的動作、口型、語音;建議先從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開始,如對「吃」有慾望的孩子,可以讓孩子練習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與家長面對面一起吃飯,過程中透過比較誇大的口型和語氣,做出張嘴「啊」,和做出咀嚼「啊姆、啊姆、啊姆」的動作和聲音,引起孩子的注意,進而學習模仿。

當孩子有嘗試表現時,可以鼓勵和餵食下一口食物,引發孩子再次做出互動的行為。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刷牙、洗臉和穿脫衣服,如穿脫衣服時,家長先做雙手舉高動作喊出「萬歲」,再穿脱衣服,之後引導孩子跟著重複做一樣的動作。

當孩子有嘗試表現時,可以鼓勵和餵食下一口食物,引發孩子再次做出互動的行為。(Shutterstock)當孩子有嘗試表現時,可以鼓勵和餵食下一口食物,引發孩子再次做出互動的行為。(Shutterstock)

這些能讓孩子透過參與過程,自然而然與家長互動,增加練習機會,而家長在過程中需要學習等待和嘗試引導,切勿急著為孩子做好一切準備,以免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成長的機會。

用遊戲增加語言難度

劉又菱補充說,當孩子開始習慣與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進行互動和模仿行為時,可以透過遊戲逐漸增加語言的難度,從單一重複性動作,增加難度變成狀聲詞,比如張口時說「啊」,改成說咻、哇、哦等字,並配合音調增添變化。

接下來可以試著透過情境,增加合適的單詞,比如吃東西時說「吃」,穿褲子說「褲」,慢慢的增加字彙量、字數。

嘗試不同互動和引導

劉又菱強調,現今3C產品的聲光刺激大,會降低孩子對人、事、物的興趣,並減少主動與人進行互動、表達的練習機會,盡量縮短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對於不太願意說話的孩子,家長可以多嘗試不同的互動和引導方式。

如果嘗試之後效果不如預期,或是發現孩子的發展程度,仍然落後於同齡孩童時,務必及早前往醫療院所進行早療評估。◇

延伸閱讀
川普:當選將禁兒童變性手術
2023年06月28日 | 1年前
兒童用藥安全 藥師提3祕訣
2023年06月06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