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如何談判?堅守價值才能雙贏
雖然不用到五十比五十,一分不差,但只要雙方都覺得「沒有損失」,就是「好的談判」。
想起很久以前公司招聘時,當時選拔新進員工的程序有五個階段,其中第四階段是多方面的深度評鑑。在公司的研修中心進行兩天一夜的課題挑戰,那時是我出生以來,第一次了解到什麼叫做「頭腦爆炸」。其中一個課題是「談判」。
六名成員一組,每個人各自選定一個產業項目,並向其他五名成員說明並說服他們。目標是在總和限定的預算內,盡可能獲得最多的預算。人事部的負責人補充說明:最終獲得最多預算的人,將取得最高分數。
我們大約有一小時的時間準備,各自選定一個產業項目,並於另一小時內展開談判。這是一個了解自己選定的產業有多重要,以及知道它需要多少預算,並且說服組員的過程。
過程中,成員們彷彿變身為史蒂芬.保羅.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或雪柔.卡拉.桑德伯格(Sheryl Kara Sandberg,現任Facebook 營運長),真心對待自己的產業。
但可能是氣氛過於熱烈,彼此之間開始產生分歧,偷偷對他人施壓,以不合理的理論作為主張,大家都想要透過這項課題,使自己離合格入選更近一步。這是一場「零和賽局」 (Zero-sumgame),必須奪取對方的預算才能獲勝。
我漸漸對自己的產業開始失去信心,好不容易想到的產業,因公益目的性大,預算似乎沒有想像中多。我在選定項目時,忽略了公益產業能夠藉由「捐款」來額外補足預算的這一點。反之,其他人的產業相對需要確保基本預算。
因此,我不得不認同對方,最後將預算讓給他,我獲得的預算金額是六名中的第五名,幾乎接近最後一名,當時覺得自己因為這項課題,離合格更遠了。
之後一連串的過關斬將,最後通過最終面試,我被分配到的部門是人事部。人事部的新進員工有一項特權,就是可以知道自己的入選分數。因為人事部負責應徵招募,所有的紀錄都在回報文書上。
我小心緊張的打開回報文書查看,瞇著眼看「誰給我最高分?我在哪一課題獲得較好或較差的分數?」結果,我嚇了一跳,看到了意想不到的分數。
當時的談判課題,我以為我表現得最差,如果落選,它將是最大的原因。但沒想到,這竟然是我獲得的最高分數。
當下我才明白:「獲得最多預算的人,將得到最高分數。」這句話是人事部的誘餌。我看到旁邊有一個小小的評價欄,原來在這個課題中,其中一個評鑑項目是「統合調節力」。
與其單方面擊敗對方,雙贏才能皆大歡喜
人們通常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談判專家」,他們給人的印象是「透過激烈的頭腦鬥爭,不管數字多少都要贏」,也容易被聯想成是壓制對方,打敗對方的「鬥雞」。
不過,談判中的「贏」,不是我們所想的「贏過他人」。在談判裡,勝利是指「在雙方都獲得自己想要的價值界線裡妥協」。換句話說,不能因為我要取得一,就讓對方變成零;也不能無條件讓步給對方,使其獲得一百。雖然不用到五十比五十,一分不差,但只要雙方都覺得「沒有損失」,這個談判就是「好的談判」。
我在這個課題上取得好分數,也不是因為我將預算讓給對方,而是因為客觀判斷自己跟對方的產業後,進而讓步給對方,獲得自己該有的預算,以達到互助效果進行調節。
你可能會疑惑:「如果不是完美的五十比五十,其中一方不是必有損失嗎?」
是的,如果以絕對數值來看,某一方的利益比較多。但談判結果的重點是,各自是否獲得「最重要的價值」,因為雙方想要的價值可能不同。
人們通常帶有一種特性,即以自己的「標準」解讀對方。結婚後幸福的人,認為不婚非真正的幸福;成就感需求大的人,則覺得慢慢享受自由的生活沒有意義;喜歡間接溝通的人,面對直接溝通會感到有負擔;相反的,喜歡直接溝通的人則認為間接溝通的人陰險。
談判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價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價值,但估計對方也重視這個,所以經常會因「價格」僵持不下。不過,對方也有可能不認為價格是問題,反而認為只要能收購好的影視作品,比起價格,更在意充分的合約時長、允許的設備、放映次數及寬容的匯款期限等其他條件。
因此,談判時要堅守自己最想要的價值,其他條件則要能以寬容的態度讓給對方。在協議空間(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內,雙方皆獲得自己想要的價值,這個談判即為「雙贏談判」(win-win)。
——摘編自《我把韓劇賣到全世界》,(聯經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