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法官元旦上路 民團盼國民法官有批判力

2021年9月24日,臺灣高等法院首度舉辦國民法官上訴審的模擬法庭。(臺灣高等法院提供)
2021年9月24日,臺灣高等法院首度舉辦國民法官上訴審的模擬法庭。(臺灣高等法院提供)

【記者常懷仁/臺北報導】

國民法官制度將上路。為此,民間監督國民法官法施行聯盟23日舉行「建立司法與社會橋樑 國民參與審判需要你我監督」記者會,指出他們未來將會透過成立網站,彙整「行前須知」,協助民眾成為具批判能力的國民法官;邀請民眾、團體,針對行國民法官案件進行法庭觀察;邀請實際參與審判的國民法官進行交流等方式監督《國民法官法》的施行情形。

對於國民法官的施行,民間監督國民法官法施行聯盟提出四點期許,分別為:期許具有批判能力的國民法官;期許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建立友善和平等的溝通模式;建議各地方法院邀集國民法官座談,持續精進制度運作;建議司法院公開並彙整庭期資訊、持續推動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司改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指出,除期待人民能夠有批判力外,希望法官能夠白話、尊重讓人民在評議時能好好溝通,不要用既有觀念、習慣壓迫國民法官,而且在模擬法庭時選任、評議、審判等程序是公開的,但實際運作只有審理程序公開,所以能否像模擬時的狀況一般,所以期待司法院規劃各地法院邀請國民法官表達意見。

「不要覺得說我就沒學法律,這社會本來就不應該讓學法律的人來壟斷法律做決定的權力」,司改基金會常務董事黃旭田強調,人民走進法院,對於法官、國民法官都是有意義的挑戰,若國民法官只會「好好好是是是」,改革就失去意義,希望法官不要獨斷決定,應鼓勵國民法官表達意見。

立委林思銘則指出實施後的觀察重點,如:參審陪審的優劣、法官威權效應的問題,評議、選任、協商過程是否公開透明、錄音錄影等。此外,立委邱顯智則認為目前國民法官能參與的案件量太少,目前制度只能適用六百件,相當於臺北地方法院一年只能審36件,臺北能夠實際參與審判者每年只有幾百人,應朝提高案量的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