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積體電路出口翻倍 財政部:今年有望再創高

【記者侯駿霖/報導】

財政部統計處近日發布專題報告,指臺灣2021年出口達1,555億美元,較2016年成長近1倍,其中積體電路(IC)可堪稱臺灣外貿的驅動引擎。財政部表示,受到全球終端需求下滑影響,今年第三季出口呈現季減,為近9年首見,但樂觀預估全年出口仍有望超越去年水準、再創新高。

財政部統計處指出,2021年出口主要集中在電子、資通訊產品,前3名分別為IC、電腦零附件(例如記憶體模組)、電腦及其附屬單元(包括電腦、伺服器、硬碟、顯示卡、鍵盤等周邊商品)。

受惠於近年5G、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蓬勃發展,2021年出口規模1,555億美元,與2016年的781.7億美元相比,成長幅度高達98.9%、幾乎翻倍,而美中貿易戰也讓臺商回臺、擴建產能,加上疫情催化遠距商機,電腦零附件、電腦及其附屬單元出口分別大增2.5倍及1.9倍。

今年首季IC出口來到457億美元,第二季471.3億美元,但第3季受到全球景氣影響、多重利空籠罩,出口微幅下滑至468.5億美元,這是睽違9年首見季減格局。

在多重負面因素疊加下,全球景氣降溫速度超乎預期,由於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陰霾揮之不去,又通膨壓力、金融市場緊縮,以及中國大陸經濟放緩等負面因子接踵而至,近期美國擴大限制半導體材料與設備對中國出口,恐再度牽動全球生產與供應鏈,但財政部官員認為,今年出口規模還是可望超越去年水準、再締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晶片產能擴充與製程提升,國內廠商加大資本支出,2021年進口生產半導體的機械設備,比2016年竄升79.9%之多。

若以地區別觀察,臺灣第二大進口市場為日本,尤其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領域為日本強項,2016年至2021年間,自日本進口IC、晶圓,分別成長67%及76.2%,生產半導體的機械成長25.5%,至於檢查半導體裝置儀器也呈現翻倍成長。

從美國進口的IC、生產半導體的機械,分別位列前2名,5年間成長36.7%、43.8%。財政部統計處表示,由於兩岸電子產業分工模式,在半導體應用蓬勃發展下,2016年至2021年從中國、香港進口的相關元件大幅成長,因DRAM等記憶體進口大增,也讓IC進口成長1.9倍、印刷電路增加1.7倍。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由於國際產業競爭日益劇烈,貿易摩擦和政治衝突,也掀起各國保護主義氛圍,為了確保自身供應鏈無虞,全球國都在尋求結盟或調整布局,勢必對臺灣造成不等程度影響;從前10大進出口貨品,反映臺灣半導體業具有領先優勢,但也突顯部分關鍵設備或技術仍仰賴海外市場。

延伸閱讀
綜所稅第二批退稅 逾20億10/31入帳
2022年10月24日 | 2年前
英特爾傳裁員千人 11/1 公布細節
2022年10月21日 | 2年前
劉德音:全球半導體面臨嚴峻挑戰
2022年10月19日 | 2年前
禁令發酵 蘋果棄用長江存儲晶片
2022年10月18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