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播出時數超過台劇 立委憂文化滲透

文化部長李永得(左)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陳耀祥(右)12日上午列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中央社)
文化部長李永得(左)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陳耀祥(右)12日上午列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中央社)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

中國劇在台灣播出時數比台語、客語、國語單元劇總時數還多,立委陳秀寶12日關切文化滲透問題,她說,目前發現一些日常用語已經被取代,常用語都其來有自,現在卻被沒有邏輯的口頭語取代,像是很多年輕人會把完蛋講成「芭比Q」,就是沒有邏輯的臨時用語,文化部應該正視,不能輕忽。

立法院12日召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文化部部長李永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陳耀祥等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陳秀寶指出,2020年中國劇全時段播出,已經大於臺灣自製戲劇,包括臺語、客語、國語單元劇總時數加起來都比中國劇還少,在黃金時段中國劇播出高達36.46%。

陳秀寶詢問,怎麼規劃讓臺灣節目播放時數超過其他國家製作的戲劇?李永得回應,政府單位盡量建立一個好的環境,多予補助,然後在投資、融資方面能夠建立更好的環境。

陳秀寶提到,根據「大陸地區影視節目得在臺灣地區發行映演播送之數量類別時數」第1條第1項規定,除了在世界三大影展、美國奧斯卡、金馬獎得獎以外的中國影片,進入台灣電影院放映的數量每年以10部為限,但是在電視劇方面,在同辦法第4條卻規定,中國劇涵蓋在非本國自製節目裡計算,「總時數只有16%的規定,這樣不是非常妥當」。

她說,面對中國影視會比較慎重,主要是雙方使用語言比較雷同,在不注意情況下,「我們使用的語言、文字、習慣用語就會被潛移默化取代,慢慢在文化上就會不知不覺的被侵略掉」。

關於文化部會不會重新檢視電視節目播送的時間比率?文化部表示,有關時數部分,李永得已經要求文化部做檢討,目前還在對整體產業了解他們所有時數之後,再去評估比較適合的方式。

陳秀寶建議,在總時數部分,應該將中國電視節目另外單獨分類,而不是併在外國製播節目裡面,像中國電影片那樣,不要一併視為非本國自製節目;文化部可以在中國電視節目上做類別區分,如戲劇、綜合或是旅遊,且每個類別時數訂一個播放上限。也可以在播出時段上有所限制,例如:在電視節目播出黃金時段,中國電視節目占比不要高到上限,就是把中國電視節目另外單獨分類,時間上也做一個區隔。

透過人氣包裝 統戰悄悄滲進藝文作品

關於文化滲透問題,台灣基進高雄市議員參選人陳子瑜指出,這確實是台灣相關單位應該要留意的,因為在市場機制運作下,臺灣很多電視臺會大量購買中國製的節目在臺灣播放,但是並沒有對內容做出適當把關,很多時候會促成流行文化或流行用語影響臺灣文化形成。近年來中共統戰技術越來越細膩,他們很多政治議題都會透過比較人氣的包裝,悄悄滲進作品裡面,立委的顧慮是有道理的。

陳子瑜對《大紀元時報》表示,法國對自己的文化有非常高的要求與保護,他們不只在電影院限定法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播出比例,在電視節目上或藝文活動都立法要求要有一定比例的法國作品,法國的例子可以提供給台灣政府參考。他強調,不僅要培育本土文化發展,也要考量中國文化滲透防範的必要性。

他說,把完蛋講成「芭比Q」最近滿流行,突顯詞彙的差異變得不太一樣。像早期都念法(ㄈㄚˋ)國與企(ㄑㄧˋ)業,現在越來越多人念法(ㄈㄚˇ)國與企(ㄑㄧˇ)業,很明顯受到中國影響。

他提到,中國挾著大量資本製作藝文節目,這些藝文節目透過台灣廠商大量購買,然後不停重複播放,可能年輕人用抖音、小紅書觀賞,中老年人也會看中國大陸製作的作品,不管哪個年齡層都受到中國文化影響。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