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看不見的風險 實用登山安全指南

登山健行存在未知的風險,行前應充分了解戶外安全常識,以防萬一。(Shutterstock)
登山健行存在未知的風險,行前應充分了解戶外安全常識,以防萬一。(Shutterstock)

文/余家斌(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系副教授)

天氣穩定的秋冬,正是臺灣適合登山的季節!我們常在報章雜誌的報導上,看到一些戶外活動的意外事故,像是高山症、失足摔落山谷、迷途、身體有突發狀況等,小則虛驚一場,大則造成天人永隔的憾事。

其實,山林環境和都市環境相比,存在更多風險,戶外氣候多變,野生動、植物以及步道條件也存在一些未知的危險,即便是在熟悉的郊山中健行,也可能轉個彎就迷路了。

此外,個人的身心狀態與體能狀況也會影響安全。走出戶外「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知道有風險」,有了充足的戶外安全知識,不僅可以預防危險,發生時也才能冷靜面對。

行前準備:

● 先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進行活動。
前一天晚上有沒有睡好?血壓是不是太高?身體是否不適?有慢性疾病請先評估一下自己的體能狀況,並記得隨身攜帶藥品。

● 讓別人知道自己登山的地點,以及預計回程的時間。
出發前先通知親友此行目的地、去多久?大概幾點回家?當然最好是有人同行。

● 手機與行動電源先充飽電,並隨身攜帶。
行動電源最好是用防水袋裝妥,放入背包中,避免潮溼失效。

● 注意氣象預報。
颱風逼近與下豪雨的前後一週,不要冒險入山。

● 出發前先確認山上的溫度。
有時山下的天氣炎熱,穿短袖、短褲,上山後溫度驟降,隨身衣物不足會造成身體不適或是失溫。所以建議一定要先查詢當天山上的溫度,準備充足的衣物。

● 視山上溫度準備適合的登山衣物。
保暖是戶外活動的安全重點之一,在山上失溫會造成身體不適甚至危及生命。戶外衣物要隨身攜帶而首重輕便,再為保暖、防潮兩個目的,準備合適的保暖衣與雨衣。

在一天的郊山行程中,建議穿著易排汗的短袖上衣,再攜帶輕便抗風的外套,還要準備輕便雨衣,有備無患。若是中高海拔的一日郊山如合歡山、太平山等,則需準備薄的保暖外套,供休息時保暖使用。

● 衣服以洋蔥式多層次穿搭為原則。
貼身衣物為排汗衣,覺得冷再加上保暖衣,若下雨則穿上雨衣,針對不同情境作彈性調整,不需要的衣物放在登山包中。下半身建議穿長褲,可以避免蚊蟲與銳利植被的傷害。快乾登山長褲或壓縮褲搭配短褲也是很好的選擇,壓縮褲可以緊緊包覆膝蓋與大小腿肌肉,對骨骼與肌肉有支持與保護效果,雙腿活動也更順暢。

● 建議穿著健行鞋或登山鞋。
山區步道多有高低坡,上上下下移動的過程中,鞋子承受的壓力比一般運動還來得高,容易打滑受傷,所以專為登山設計的鞋款有助於降低滑倒的風險,另外,也需穿著比鞋筒高的登山襪,避免長時間行走磨破皮。

● 攜帶充足的飲水與食物。
一天的郊山健行1,500c.c. 的水已經足夠,不過低海拔山區還是建議攜帶約2,000c.c. 的水以備不時之需。慢慢喝水不要狂飲,否則汗量增加,容易造成身體疲勞。

● 攜帶行動糧補充體力。
登山健行是長時間消耗體力的運動,除了簡單的食物外,建議攜帶一些自己喜歡吃的零食當作行動糧隨時補充體能,像是能量棒、糖果、餅乾、水果等,能夠維持體力,快速產生身體所需要的能量,避免熱量不足。行動糧的選擇建議避開過重或熱量過低的品項,如果凍或寒天、蒟蒻等,可以有效減少體能的負擔。

●準備適合的個人物品。
1~2 天的戶外行程可攜帶10~25 公升的登山或健行用背包,視各人需求與習慣準備遮陽帽、墨鏡、登山杖、護膝、頭巾、手套、相機等物品。

注意事項:

● 如果發現天氣驟變就請直接下山。山永遠都在,不必急於一時。

● 不要走無人跡的山路,盡量走在步道上。

● 走路時全腳掌著地,讓身體重量平均分配在腳底,這樣可以使用更多的肌肉來支持身體,穩定性更高,也能減輕腳踝承受的壓力。

● 走路步伐要小,使用規律性的小步伐慢慢行走,可以縮短肌肉每一步的運動時間,讓肌肉在行進間休息,會走得更輕鬆。

● 行進間調整呼吸與步伐,深吸慢吐不要短促呼吸,可以讓氧氣充分供給肌肉,會越走越舒服。需要時可使用登山杖,讓上半身負擔身體部分重量,可以保持身體平衡,並減輕雙腳運動量以及膝蓋負擔,尤其是在走下坡步道時會相當有幫助。

● 維護環境,將垃圾、廚餘帶下山。

● 保持環境原有風貌,不要移動當地的任何物品,不隨意採集花草植物。

● 尊重野生動物,保持觀賞距離,不隨意餵食。

● 尊重其他使用者體驗自然的權利,並尊重當地風俗文化,不占用步道、不闖入私人土地。

● 降低手機與收音機音量,不要邊走邊把收音機開得很大聲聽音樂。

偶發狀況:

登山遇到偶發狀況,必要時撥打電話求援。(Shutterstock)登山遇到偶發狀況,必要時撥打電話求援。(Shutterstock)

● 身體若有不適先就地休息,若無好轉跡象,盡快撥打119與112,或是與管理單位聯繫請求協助。

● 若要讓救難人員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你,可以在等待救援的地點打開手機定位功能與「指南針」,或類似功能的APP,將螢幕擷圖後,報案時一併告知救難人員圖面上的「北緯、東經」讀數,即可成功讓對方掌握你的位置。

● 受傷即立刻進行簡單處置,再視情況決定繼續前進或是下撤,必要時撥打電話求援。若是有毒動植物造成的傷害,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應拍攝或是記住其特徵樣貌,以利後續醫療診斷。

● 如果在山上迷路,應避免來回奔跑消耗體力,盡快撥打電話求援,若是當地無訊號,建議原地等待救援,並用人工物品(布條、衣物等)在容易被看到之處做記號。

以上跟大家分享戶外安全的小訣竅,走出戶外一定有風險,但是「風險不等於危險」,了解風險才能面對風險,在戶外活動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只有不斷精進的準備。

——摘編自《森林療癒力【附《一個人的森活指南》別冊】》,(聯經出版提供)◇

延伸閱讀
虎頭山公園 都會休閒好去處
2021年12月30日 | 3年前
金融風險指數 降至20個月新低
2021年11月10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