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指數 降至20個月新低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

國內疫情趨穩以及美國聯準會(FED)縮減購債政策明朗,金融風險恐慌程度逐漸下滑,據金融研訓院在10日發布的10月台灣金融風險指數(TAIFRI)顯示,數值已達到2020年1月以來新低。不過,不動產風險仍呈現連3個月上揚,金融研訓院提到,三大因素將對不動產帶來的降溫效應,仍有待觀察。

據TAIFRI報告顯示,10月的指數為98.0,較9月下滑1.0,創下2020年1月以來20個月的新低,已回到2020年疫情前的水準。

金融研訓院說,構成面裡的不動產分項指數,創下2014年1月以來新高紀錄,原因是10月住宅的房價租金比上揚程度擴大,加上商辦的房價租金比亦同步呈現小幅上揚。他們說明,北市住宅房價穩定走揚,雖租金亦有成長但尚未回復至年初國內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商辦市場也呈現租金漲幅不及價格漲幅的現象,導致不動產市場連續三個月風險上揚。

金融研訓院說,10月金融市場波動自月初後逐漸趨緩,台指選擇權波動指數(即台版恐慌指數)持續下降,資產價格波動程度已恢復到今年國內新冠病毒社區感染疫情前的水準,價格波動分項指數來到2021年4月以來新低。

他們說,10月我國主要曝險地區的恐慌指數皆明顯下滑,僅日本因大選等政治因素而呈現攀升,市場波動風險大幅下降。然而各國國內通膨數據屢創新高,除使各國央行升息壓力加劇,也造成經濟成長的隱憂。市場預期心理導致貸款違約保險商品的價格攀升,美、中、日、歐信用違約指數皆顯著上揚,其中又以日本上升至2021年1月以來新高為最。

金融研訓院說,由於資金充沛與低利率環境持續,年底前疫情趨穩的自住購屋需求力道仍強勁。然而,熱門區域房價短期漲幅已高、買賣雙方議價力道及空間增強影響成交意願、政府年底不排除再推出相關管制措施的市場預期心理等三大因素,對不動產市場產生的降溫效應,有待觀察。

他們說,由於國人海外高收益債基金投資比重又有升高趨勢,金管會提出「高收益債券基金」更名的重大變革,要求投信業者在半年內須全數改名為「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預計此一重大政策變化對國人投資類似的高風險金融商品,將具有風險警示及降溫的示範效應。

延伸閱讀
陸銀抗壓性 中共將啟動測試
2021年04月15日 | 3年前
撞車時 女性受傷更嚴重的原因?
2021年03月31日 | 3年前
中共發檢測新通知 洩露防疫真相
2021年02月09日 | 3年前
醜聞下的周強作最高法報告很諷刺
2019年03月08日 | 5年前
陸12月CPI、PPI雙低 通縮風險增
2019年01月10日 | 6年前
國道執勤風險大 近8年4死33傷
2018年04月23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