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路詐欺財損年均44.3億 刑事局長揭4成因
刑事局長李西河指出,自2017年至2021年間,我國電信網路詐欺平均發生數約1萬2千8百件,財損金額約新臺幣44.3億元。成因包含民眾防詐意識及銀行攔阻能量不足、電信法規對資安防護要求不夠嚴謹、網路銀行身分認證較鬆散、詐騙集團組織嚴密使查緝不易等四大關鍵。
警政署日前舉辦「2022國際警察合作論壇—後疫情時代打擊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研討會」。李西河以「打擊詐欺新思維」為題演講時表示,近5年我國電信網路詐欺案件發生數居高不下,每年平均多達約1萬2千8百件,且財損金額節節上升,每年平均約44.3億元,與執法單位查獲的金額相較不成比例,導致民眾難以感受到政府大力查緝的力道。
李西河指出,傳統詐欺犯罪多為嫌犯直接面對面施詐,早期是以「金光黨」為主,範圍受地域限制;隨著資通訊科技發展迅速,2011年期間改透過MSN、即時通、手機簡訊詐騙,詐騙不再受地域限制,近年更藉著網路4G通訊隱匿身分,利用人頭、電話、帳戶等犯罪工具製造偵查斷點,以跨國通訊方式逃避查緝,偵查犯罪開始面臨挑戰。
到了2020年,李西河說,5G時代來臨,犯罪也隨著民眾生活數位化而數位化,詐欺手法演變為假投資、假網路拍賣、解除分期付款、假冒機構來電、猜猜我是誰、假色情詐騙遊戲點數等六大類型。據統計,2021年詐欺案件以假網拍占22.74%為最多、假投資19.8%次之;財損金額以假投資占39.12%為最多,其次是假冒機構來電占13.67%。
從整體來看,李西河分析,詐欺集團多透過購買民眾個資,並利用資通訊工具連繫被害人以隱匿蹤跡;由於民眾防詐意識不足,容易輕信詐騙集團話術而遭詐騙損失財物,詐騙集團再利用金融機構的便利性,迅速轉帳匯款以隱匿贓款流向。他強調,科技偵查已成世界趨勢,也是未來警察必備的技能,政府也以新思維思考打擊詐欺的新策略。
為此,行政院今年7月15日訂頒「新世代打擊詐欺行動綱領」,成立打詐國家隊,以「減害」的概念從識詐、堵詐、阻詐、懲詐等四大面向擬定打詐策略。李西河說,在堵詐部分共有6項策略,包含防杜境外竄改來電、遏止人頭門號、防杜簡訊業者幫助詐騙、建立惡意簡訊攔阻機制、加強電商業者資安維護、遏止詐騙網頁刊登等。
此外,李西河也提到,詐欺犯罪朝跨境發展,我國除了持續與各國執法機關合作外,也期待未來能組成打詐世界隊,以提升跨境打擊詐欺犯罪偵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