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異位性皮膚炎 成人恐伴隨四大共病

異位性皮膚炎也會增加4大類共病風險,包括:過敏、感染、慢性病或全身性疾病,及心理精神疾病等,對生長發育和課業學習造成不良影響。(123RF)
異位性皮膚炎也會增加4大類共病風險,包括:過敏、感染、慢性病或全身性疾病,及心理精神疾病等,對生長發育和課業學習造成不良影響。(123RF)

文/記者賴玟茹

據統計,臺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近五成為兒童及青少年,病友往往因無法忍受劇烈癢感,不斷搔抓,造成全身傷口流湯、皮屑滿天飛,嚴重影響外觀及社交。

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其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對兒童會有長期不良影響,呼籲能及早治療、控制,避免衍生長期精神壓力或傷害。

近年健保資料庫統計,臺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約1■28%,相當於30萬人確診,其中近五成為兒童及青少年,可以說每9位孩童就有1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女性盛行率又高於男性。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淺層病灶,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青少年病友常會因極度搔癢,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

他說,主要特徵就是長期搔癢,特別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身體也會出現典型皮疹,像是嬰幼兒會出現在臉部、四肢伸展側(膝蓋、手肘)形成溼疹,成年人則是會在四肢彎曲側,形成苔蘚化的溼疹;另外,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也容易好發異位性皮膚炎。

◎ 4大共病風險

臨床顯示,部分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在成人後,症狀依舊,甚至惡化,罹患其他疾病風險也會增加。朱家瑜說,異位性皮膚炎也會增加4大類共病風險,包括:過敏、感染、慢性病或全身性疾病,及心理精神疾病等,對生長發育和課業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過敏:主要是與第二型發炎相關的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熱和食物過敏等。

感染:膿痂疹、嚴重疱疹病毒感染、反覆性耳朵感染、流感/肺炎、鏈球菌咽喉炎、感冒、腸胃炎、水痘和病毒疣等。

慢性病與全身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慢性蕁麻疹、代謝性疾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等。

心理精神疾病:睡眠障礙、焦慮、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

另外,朱家瑜表示,從英國研究顯示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隨年齡而下降,但憂鬱症發生率卻會隨年齡上升。6~18歲間的青少年,憂鬱情況增3倍,顯示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對兒童會有長期不良影響,呼籲及早治療、控制病情以避免衍生長期精神壓力或傷害。

臺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溼病醫學會祕書長姚宗杰提到,中重度青少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難,因傳統藥物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有限,且各有不同的副作用,青少年仍在發育階段,處方時是否會影響肝腎功能等情形,需特別注意長期用藥安全性,在限制多多的情況下,應盡早求助醫師。

◎ 日常保健可提升療效

異位性皮膚炎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其實可從日常調整做起,包括飲食、保溼、居家生活等,就能大幅提升療效:

■ 食物方面,從小養成正確飲食習慣,吃天然、單純、新鮮的食物,不吃過度加工的食品。

■ 情緒放輕鬆,可以適當運動(包括游泳)、正常作息。

■ 避免「抓─癢─抓─癢」的循環,可以用摸、擦乳液、輕拍、冰敷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適當使用止癢藥物。

■ 洗澡用溫水,洗澡時間縮短,用較溫和的清潔劑,同時在洗完澡後立即全身抹適合的保溼乳液。

■ 家中環境應採光、乾燥、通風之外,使用除溼機、空氣濾清機搭配使用,可以大幅減少家中空氣中的過敏原。選用特製防蟎寢具,建議經常換洗。◇

延伸閱讀
春天皮膚保養
2022年02月23日 | 2年前
預防蟲蟲危機 疥瘡大小事要注意
2021年12月17日 | 3年前
內外兼施! 換季頭皮養護計畫
2021年09月22日 | 3年前
異膚反覆 中醫治療有妙方
2021年08月13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