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過端午 談衛生防疫

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欲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123RF)
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欲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123RF)

文/記者鄧玫玲

端午節是華人重要的傳統節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所以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

然而,五月五日,古人卻認為是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當作是不吉利的節日,因為正是瘟神降臨的日子,所以人們會在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

五月五日,古人卻認為是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當作是不吉利的節日,因為正
是瘟神降臨的日子,所以人們會在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123RF)五月五日,古人卻認為是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當作是不吉利的節日,因為正 是瘟神降臨的日子,所以人們會在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123RF)

惡月來臨 五毒醒

清代厲荃的《事物異名錄》記載:「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這一天和夏至很接近,也可能是同一日。這一天中午時分太陽處於最高位置,陽光最猛最烈,天氣極度炎熱潮溼,蚊蠅蛇蠍等百毒齊出,大肆活動。古代民謠傳唱:「端午節,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等五蟲。所以說,五月被稱作「惡月」,細菌病毒容易滋生,疫病更容易流行,因而自古以來五月就有「惡月」或「百毒月」之稱。

艾草則是廣為人知的驅邪植物,不帶陰氣,而且植株造型特殊,葉子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還有特殊的「香」味。(攝影/鄧玫玲)艾草則是廣為人知的驅邪植物,不帶陰氣,而且植株造型特殊,葉子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還有特殊的「香」味。(攝影/鄧玫玲) 

最早衛生防疫

為了驅毒避邪,民間百姓在端午這天有插艾草、懸菖蒲和吃蒜頭的習俗,人們把艾草當作鞭,菖蒲作為劍,蒜頭當成錘,使用這三種武器,來驅退蛇蟲、消滅病菌、斬妖除魔。因為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據說有驅瘟辟邪的功效,而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家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

榕樹枝有驅邪除煞的功效,榕樹雖屬於陰樹,在宮廟聖地被大量種植,對抗邪物。(攝影/鄧玫玲) 榕樹枝有驅邪除煞的功效,榕樹雖屬於陰樹,卻在宮廟聖地被大量種植。(攝影/鄧玫玲) 

艾草則是廣為人知的驅邪植物,《本草綱目》說艾草「純陽也」,不帶陰氣,常用於改善婦科疾病或通經絡、去溼寒之氣。而且植株造型特殊,葉子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還有特殊的「香」味,葉子成羽狀分裂,背面有白絲絨毛,秋季開花,頭狀花序排成狹長總狀花叢。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榕枝、艾草與香茅,則是臺灣民眾在端午節最為常見的避邪物。在臺灣民間信仰中,榕枝與艾草皆是驅邪、淨身的法器。每到端午佳節時,經常看見家家戶戶用萬年紅紙將榕樹枝、艾草與香茅一起綁掛於門楣,又稱為「榕艾苦草」。臺灣俗語:「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意思是「插戴榕樹枝身體勇猛過龍,插戴艾草更加勇健」。

在漢醫學與民俗觀點,榕樹枝有驅邪除煞的功效,榕樹雖屬於陰樹,但卻在宮廟聖地被大量種植,或做為厭勝物來對抗邪物,再加上生長力強,植株繁茂,而被視為神樹。

在漢醫學與民俗觀點,榕樹枝有驅邪除煞的功效,再加上生長力強,植株繁茂,而被視為神樹。(攝影/鄧玫玲)在漢醫學與民俗觀點,榕樹枝有驅邪除煞的功效,再加上生長力強,植株繁茂,而被視為神樹。(攝影/鄧玫玲)

此外,到了端午當天,有人會飲雄黃酒和菖蒲酒來驅蛇蟲,但是雄黃這味中藥錯誤使用會產生致命毒性,因此有中醫師建議不要擅自服用雄黃,可改用稻米釀製的「黃酒」取代。

小孩子則可以佩戴藏有硃砂、雄黃和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香囊大都縫製成老虎、水果的造形,再填入艾草、香料與中藥材,配在身上可驅蟲、避邪、消毒功用;所以有人說端午節可算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午時菜:時令蔬果料理

臺灣民眾在端午節時,還會準備豐盛的「午時菜」。午時菜,除了粽子還會搭配應節的時令蔬菜水果,在臺灣傳統食俗中,茄子、長豆象徵長壽、桃子能夠避邪制鬼,還有荔枝、瓠瓜與清熱解毒的綠豆。因此採用長豆、茄子、和桃子、李子、荔枝、綠豆、瓠瓜等蔬果食材所製成的料理,被稱為「午時菜」。

在臺灣傳統食俗中,採用長豆、茄子、和桃子、李子、瓠瓜等蔬果食材所製成的料理,被稱為「午時菜」。(攝影/鄧玫玲)在臺灣傳統食俗中,採用長豆、茄子、和桃子、李子、瓠瓜等蔬果食材所製成的料理,被稱為「午時菜」。(攝影/鄧玫玲)

划龍舟:驅瘟避邪越快越好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民眾也會划龍舟。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因為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於是便發展成端午競渡的習俗。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一批一批的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龍舟的龍頭上,再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

在臺灣,端午賽龍舟是年度大事,早從在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就有龍舟競渡,古稱「鬥船」;當時臺灣府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發展至今,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欲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便在道士引領下,划龍舟、打龍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端午當日,選手必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競賽結束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

延伸閱讀
凝聚的整體
2018年02月07日 | 6年前
雲林龍舟賽 李進勇跳褒忠花鼓
2018年06月18日 | 6年前
桂林划龍舟翻船 17人遇難
2018年04月24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