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鄉一日農遊 走近梅的世界

成熟的黃梅像是一粒粒袖珍水蜜桃。(攝影/龍芳)
成熟的黃梅像是一粒粒袖珍水蜜桃。(攝影/龍芳)

文/記者龍芳

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地位。梅在冬季開花,為嚴寒中蕭瑟的萬物妝點生機,而當春天草木忙著開花之際,梅又已悄然結果。無論梅花或梅果,在中國文學史上都留下大量的作品和詞語,如「傲雪寒梅」、「青梅竹馬」、「黃梅時節家家雨」等,為生活增添不少詩情意趣。

在東方飲食文化中,梅子也是大眾公認的保健食物。酸梅、梅汁、梅醋、梅酒,發揮著調味、營養甚至治療的作用。根據農糧署資料,青梅被譽為「鹼性食物之王」,富含鈣、磷、鐵、維生素B1、B2,含有多種有機酸及酚類化合物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走進梅園,體驗親手採梅的樂趣。(攝影/龍芳)走進梅園,體驗親手採梅的樂趣。(攝影/龍芳)

臺東是國內青梅重要產地,四、五月進入梅子成熟季,池上鄉農會和臺東縣農會合作,配合農委會推廣的一日農遊,推出小團體入梅園賞梅採梅活動。池上鄉農會表示,今年因雨水豐沛且未遭遇暖冬,梅果品質優良,自己動手採摘,手作脆梅、手釀梅醋、品嘗梅餐料理,享受難得的季節限定體驗。

梅樹下 賞梅採梅

遠離都市的塵囂,來到池上,彷彿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自然而然放鬆了身心。遊程首站來到一個由祖孫三代經營的梅園,放眼望去,梅樹林中,青梅黃梅掛滿枝頭,引起一片驚喜!

主人吳山花阿嬤擁有10甲多的農地,主要的作物是梅樹,另外還有多種果樹、以及數十種養生野菜。後來外地工作的女兒返鄉幫忙,最後再邀孫女加入,組成了農園特色品牌「三代三花」。

滿園結實累累的梅果,可望亦可及,來到樹下,伸手即可採摘入籃,大家各取所需。青果翠綠可做脆梅,嫣紅的黃果,宛若袖珍水蜜桃,散發著淡淡果香,適合醃製軟梅。由於梅子酸澀,不能直接品嘗,只能體驗「望梅止渴」的感受了!

梅子收成時,工作人員用竹竿拍打梅樹,大量收果。(攝影/龍芳)梅子收成時,工作人員用竹竿拍打梅樹,大量收果。(攝影/龍芳)

不遠處則正在進行「以竿採梅」的採收工作。只見工作人員先將塑膠大網在大片果樹周圍鋪開,用石頭壓住,接著用長竹竿敲打梅樹,梅子經過敲打震動,從樹上紛紛掉進鋪好的網兜當中,最後工作人員從四周將網兜提起、收攏,裝袋後,再移到另一個區塊鋪網。

採摘養生野菜,享受自然農法作物。(攝影/龍芳)採摘養生野菜,享受自然農法作物。(攝影/龍芳)

摘食野菜品「梅香起司」

農園中,4甲多地栽植了數十種養生野菜,第二代的女兒賴瑰洳為大家逐一介紹野菜的品種和養生功效。她說,「這裡的菜是市面上較少見的養生蔬菜,有紅鳳、白鳳、山芹、紫蘇等等,而且採用自然農法,不用農藥,可以放心吃。」

摘下的野菜現場洗乾淨後直接汆燙,拌上農園提供的豆腐乳調味,口味獨特令人驚豔。原來這個號稱「東方起司」的豆腐乳,原料採用來自花蓮玉里非基改黃豆製成的豆腐,而且吳山花堅持用古法日晒兩天製作而成,因此有別於一般機器烘乾的口感。

農遊體驗,DIY梅香米麴豆腐乳。(攝影/龍芳)農遊體驗,DIY梅香米麴豆腐乳。(攝影/龍芳)

主人為大家準備了晒好的豆腐塊,以及米麴等製作梅香豆腐乳的原料,按步驟置入玻璃罐中,屬於自己的一罐梅香起司就完工了,不過,要等上3個月後才能開箱品嘗。下山時,每個人手上都多了一個沉甸甸的袋子,裝滿手採的戰利品。

手作梅香米麴豆腐乳。(攝影/龍芳)手作梅香米麴豆腐乳。(攝影/龍芳)

手作梅醋享梅餐

接著來到池上農會花海旁的食農教育棚,跟著指導老師製作梅醋。將手採的新鮮梅子洗淨,然後一步步將檸檬片、糖、醋順序置入玻璃罐就完工了,原來自製梅醋一點都不難,認為難的是自己的觀念吧!

遊客跟著農會指導員學做檸檬梅醋。(攝影/龍芳)遊客跟著農會指導員學做檸檬梅醋。(攝影/龍芳)

每個遊客都有自製的梅醋成品帶回家。(攝影/龍芳)每個遊客都有自製的梅醋成品帶回家。(攝影/龍芳)

課程再轉進到室內體驗教室,用農會調拌的QQ米格子粉加進鮮奶揉成麵團,再搭配梅汁,使用鬆餅機輕鬆就烤出了梅子口味米格子。在都會地區的精緻茶食,以後便可搬到家中體驗手作的樂趣。

池上農會米格子體驗。(攝影/龍芳)池上農會米格子體驗。(攝影/龍芳)

中午時分,每個人都享受了一份由農會田媽媽養生餐坊製作的「梅麗簡餐」。竹筒蒸熟的池上米飯,配上時蔬和客家媽媽的拿手菜,大快朵頤之後,還能把特製的竹製餐具帶回家。

池上農會田媽媽為遊客準備的梅麗簡餐。(攝影/龍芳)池上農會田媽媽為遊客準備的梅麗簡餐。(攝影/龍芳)

池上農會田媽媽是全臺第一間通過溯源餐廳的田媽媽,還獲得溯源三星級的榮耀,餐坊所使用的蔬菜都是在地小農所種植的,讓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縮到最短,提供遊客每一口都吃得到在地食材的新鮮。

豆製品的製作基地

一日農遊的壓軸行程,來到池上農會自營的豆製品專賣店「豆之間」,享受一碗在地的梅子鹽滷豆花。

池上除了稻米知名,黃豆製成的豆包、豆皮等也廣受喜愛,在地老字號的豆皮店早已不敷遊客所需,於是池上農會將舊穀倉改建成「豆之間」,提供遊客傳統又精緻的豆之饗宴。

走進店內,入口處透過大片透明的玻璃窗,看得到一鍋鍋沸騰的豆漿,上方掛著撈起的豆皮,外牆上的圖文解說,提供大家對這些在地的豆類製品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池上農會自營的「豆之間」,看得到豆類成品製作過程。(攝影/龍芳)池上農會自營的「豆之間」,看得到豆類成品製作過程。(攝影/龍芳)

農會指導員劉展宏介紹,池上栽種了20公頃的黃豆,豆之間堅持採用國產黃豆,除了縮短食物里程,吃在地新鮮食材,也照顧小農。製作採用傳統鹽滷方式,吃得到原味的豆香,而透明的工作區,也幫助大家了解豆製食品的製作過程。

這裡除了有各種豆類製品,豆漿、豆花、豆干、豆包捲,還有米製吐司、米饅頭等,旅客早上8點,就可以在此吃得到傳統農村早餐,或品嘗現煎的豆包捲當午餐。

池上農會「豆之間」的入口處意象。(攝影/龍芳)池上農會「豆之間」的入口處意象。(攝影/龍芳)

池上農會花海的米寶寶。(攝影/龍芳)池上農會花海的米寶寶。(攝影/龍芳)

一日農遊,體驗了梅子相關活動,還滿載而歸,許多人大呼超值。規劃行程並負責導覽解說的劉展宏說,希望遊客來到池上,走進農家,親身體驗農作的辛勞和樂趣,享受在地美食,讓休閒旅遊更增值。臺東縣農會督導楊素幸也強調,遊客和農家互動,相互了解及成長,大家會更加珍惜這塊共同生長的土地。◇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