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口罩難結束疫情 這一件事或成關鍵

挖掘來自內在精神層面的抗病毒潛力,或許才是讓疫情結束的關鍵。(Shutterstock)
挖掘來自內在精神層面的抗病毒潛力,或許才是讓疫情結束的關鍵。(Shutterstock)

文/董宇紅(歐洲病毒學專家、生物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 整理/梁真、李行

近期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指出,疫情大流行即將結束,但病毒將持續存在,那麼現有的防疫方法是否可以有效的防範呢?

歐洲病毒學專家、生物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董宇紅博士提出,除了公共衛生外,應該注重內在精神層面的提升,才能全面提高抗病毒能力,更好的保護自己。 

全球檢測到Omicron變種的比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當中。(健康1+1/大紀元)全球檢測到Omicron變種的比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當中。(健康1+1/大紀元)

依據病毒基因資源開放平臺Nextstrain的數據,Omicron變種已經傳播到了140個國家,且已經占全球確診COVID-19案例的97%(截止2月27日)。而全球檢測到Omicron變種的比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當中,它只用了3個多月,就達到了Delta變種花8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的比率。

Omicron疫情的6特點

今年1月,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主任克里斯托弗‧默里(Christopher Murray),在《刺胳針》發表文章,並針對Omicron變種的傳播分析現況。結合他的文章以及其他研究,總結Omicron疫情具有6個特點:三升三降。

Omicron疫情的特點:整體感染率、無症狀或輕症率以及住院人數上升。(健康1+1/大紀元)Omicron疫情的特點:整體感染率、無症狀或輕症率以及住院人數上升。(健康1+1/大紀元)

「三升」是整體感染率、無症狀或輕症率,以及住院人數。

1. 整體感染率:據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估計,今年1月中旬,全球每天有1.25億人感染Omicron變種,比起去(2021)年4月Delta變種在全球肆虐的時候,它的峰值超過了10倍以上。

2. 無症狀、輕症率:Omicron變種引起的無症狀、輕度感染的比率,會增加80~90%,且有輕症化的傾向。

3. 住院人數:雖然重症率、住院率在下降,但因為Omicron變種的整體感染基數特別高,至少增加了10倍以上,因此住院的人數依然會上升。

「三降」指的是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感染Omicron變種的人群中,這些比率都有明顯的下降。

Omicron疫情的特點:重症率、住院率、死亡率下降。(健康1+1/大紀元)Omicron疫情的特點:重症率、住院率、死亡率下降。(健康1+1/大紀元)

1. 住院率:巴西大規模研究發現,Omicron變種的有症狀住院率下降了53%;美國各州的住院比率下降50%。

2. 重症率:巴西研究下降74%;加拿大和南非,醫院中需要插管的比率或瀕死率比率下降80~90%。

3. 死亡率:巴西研究下降91%。

目前因為有大面積的人被感染,所以疫情還沒有走向終點。但是,由於三升三降的特點,未來COVID-19病毒的傳播對健康的危害將變小,疫情有可能從大流行逐漸轉變為地方病。

疫情尚未走向終點,但可能從大流行轉變為地方病。(健康1+1/大紀元)疫情尚未走向終點,但可能從大流行轉變為地方病。(健康1+1/大紀元)

地方流行病(epidemic)可能還會傳播,但是致病性、致死率不如大流行,總體影響不大,不會大面積影響全世界。可能呈現季節性、地區性。儘管沒有廣泛的傳播,地方病還是可能導致比較嚴重的疫情。

傳播速度太快 疫苗、口罩對疫情效果差 

那麼,最終讓疫情結束的,是我們現在正採用的防疫措施嗎?對此,默里教授分析了目前4種防疫措施對Omicron疫情的實際效果:

4大防疫措施對Omicron病毒的實際效果不大。(健康1+1/大紀元)4大防疫措施對Omicron病毒的實際效果不大。(健康1+1/大紀元)

1. 疫苗:接種效率慢於病毒傳播和變異速度。

2. 口罩:在Omicron已經流行的地區,即使有80%的人戴口罩,在未來4個月內也只能減少10%的感染率。

3. 增加檢測率:只會讓更多人被排除在工作或學校之外,並不會影響Omicron的傳播速度。

4. 追蹤接觸者:鑑於Omicron傳播的速度和強度,對接觸病毒感染者的追蹤措施也可能是徒勞無功。

結果就是,Omicron變種的傳播速度太快,以至於很多計畫和措施,對控制Omicron疫情的效果都不理想。

注重精神和行為層面 可提升抗病毒能力

除了疫苗、口罩等防疫措施外,真正抗病毒的關鍵,或許就在我們每個人自身的身體層面上。現代醫學經常講,絕大多數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是由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內在原因是疾病發生的基礎,包括人體自身的一切影響抗病毒免疫力的狀態,分為2個方面:遺傳因素和免疫細胞狀態。

人體有許多能夠影響免疫力的基因。(健康1+1/大紀元)人體有許多能夠影響免疫力的基因。(健康1+1/大紀元)

1. 遺傳因素:
2021年10月,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的蒂魯馬萊薩米‧維拉萬(Thirumalaisamy P. Velavan)教授,以及他的團隊,在《刺胳針》旗下的醫學期刊《E生物醫學》(eBioMedcine)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他們認為是否容易被病毒感染,或是感染之後發生的重症程度,與人體的遺傳基因有關係。

許多基因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比如:

干擾素相關的受體表達基因(IFNAR2)

● OAS基因:是抗病毒防禦中的干擾素誘導基因,通過調節人體細胞的抗病毒機制來影響機體的抗病毒能力。

● ABO血型基因:O型血的人可以通過輔助受體的間接調節,影響人體對COVID-19的易感性。

● 二肽基肽酶9(DPP9)基因、酪胺酸激酶2(TYK2)基因:與感染病毒後造成重症有關

● 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影響細胞免疫功能

●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2 (ACE2):影響病毒進入細胞的能力等等。

2. 免疫細胞狀態:
能影響免疫細胞功能的因素,包括飲酒、抽菸、睡眠、情緒、壓力、幸福觀等。

● 飲酒:抑制免疫細胞數量和功能。

● 抽菸:影響呼吸道黏膜上皮的抗病毒狀態。

● 睡眠:影響人體免疫力的修復速度。

● 情緒、壓力:負面情緒會導致壓力激素釋放,抑制免疫細胞的功能和數量。

● 幸福觀:衡量幸福觀的標準不同,都會影響人體免疫細胞整體的抗病毒能力。

這些因素是人的精神和行為層面的事情,看似很難跟免疫細胞的功能聯繫起來。最近幾十年興起的新興科學——精神神經免疫學,給人們揭示了宏觀世界的行為、精神、情緒變化,跟微觀世界的細胞免疫力是息息相關的。

影響人體抗病毒能力的內在與外在原因。(健康1+1/大紀元)影響人體抗病毒能力的內在與外在原因。(健康1+1/大紀元)

比如,誠實、忍讓、寬容待人、為他人著想、為社會奉獻的人,是不容易感染病毒的;相比之下,說假話、愛生氣、情緒控制不好、注重物質層面享受的人,更容易感染病毒。

對抗疫情,是內在、外在的兩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尤其是當變種病毒的傳播力變得越來越強的時候,就應該多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的運用內在的抗病毒免疫力。

在疫情起起伏伏中,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提倡人們重視傳統價值中的誠信、善良、忍讓等理念。更進一步來說,挖掘來自精神層面的抗病毒潛力,或許可以更好的幫助人們應對疫情,也可能是最終讓疫情結束的關鍵。◇

延伸閱讀
揭開檸檬汁的7大健身效用
2022年04月14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