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城防疫常態化 臺商分散布局已成共識
中共病毒Omicron變異株肆虐中國,多座城市包括深圳、東莞等臺商設廠重鎮被迫封城,近期上海疫情也日益嚴峻。專家認為,臺商早在美中貿易戰就已對產線進行多元布局,加上過往歷經疫情的挑戰,多數廠商已呈現分散式服務於全球市場,臺灣應以價值中心的角度來思考經濟議題。
中國疫情再起,繼東北的吉林市、長春市實施封閉式管理後,東南沿海的深圳市及東莞市3月13日也宣布封城。
多家臺商在深圳設廠,當時因為疫情只能宣布停工,包括鴻海深圳廠區、臻鼎-KY、欣興、精成科及台虹等旗下子公司。業界認為,iPhone生產重鎮主要在河南鄭州廠,深圳產量偏低,加上現階段是iPhone生產週期的淡季,預估鴻海配合各廠區產能,在短期內能因應停工帶來的影響。
根據中共衛健委官網通報,上海市4月2日新增本土確診260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6,051例,上海確診者逾九成比例為無症狀感染者,遠超過中國其他省市。上海浦西地區4月1日起實施封控,浦東新區4月2日宣布封控區繼續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管控區實行「人不出小區、嚴禁聚集」。
台積電上海廠的主力8吋晶圓廠區,員工至少上千人,合晶上海廠也有超過300名員工。依當地政府規定,企業大廠若實施「封閉式生產」,就能繼續維繫產線運作,但所有員工只能進、不能出,上海廠所有員工都必須一起在廠區內封閉生活、直至解封為止。
日月光投控則指出,團隊配合當地政府政策嚴格管理,對營運影響包括物流成本、員工關懷成本增加,但整體措施對營收影響有限。
不過,中國持續攀升的確診人數似乎不太樂觀,疫情發展衝擊仍有待觀察,Omicron變種病毒現今已成為中共清零政策的挑戰。
中共搞清零 成臺商出貨變數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指出,臺商原先將中國當作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生產基地,但自疫情爆發後,中共執行嚴格的清零政策,對臺商出貨來說,將產生不確定因素。
劉孟俊以製鞋業為例,寶成、豐泰面對的國際大廠包括Nike、adidas等,這些品牌大廠一定不樂見它的供應商只在中國設廠,因此在中國以外多設產線,成為備援的出口基地已經非常普遍,多元生產布局多位在東南亞、中東歐、美墨邊境等,臺商已呈現分散式的服務全球市場。
劉孟俊說,尤其是中國勞動成本現在也不便宜,對於土地使用也有更多講究,加上中共訂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政策,中國作為低成本生產基地的條件已逐漸散失,臺商對中國的考量,內需市場甚至比生產據點的角色更突出。
他認為,除了台積電這種高單價、高研發的產線會保留在臺灣以外,許多大規模生產的傳統產業,大部分都會轉向東南亞或印度等勞動力較廉價的地方,而臺灣應以價值中心的角度來思考經濟作為。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則告訴《大紀元時報》,其實從美中貿易戰開始,臺商就已陸續回流臺灣,或是轉移到其他國家進行生產,因為從中國出口到美國,必須被課徵很高的關稅,現在還留在中國生產的,大部分是將商品出售到當地內需市場,或是與中國供應鏈還有連結關係的企業。
臺灣經濟表現與中國有脫鉤跡象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對《大紀元時報》說,中國疫情目前還沒有造成供應鏈明顯斷鏈的情況,但中共當局堅持清零,未來仍應持續關注後續疫情發展,如果上海疫情一直延燒,對當地物流、運輸存有斷鏈隱憂,未來原物料的取得價格可能會飆漲。
他進一步分析,臺商經過之前疫情的經驗,廠商大部分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備料,不至於臨時缺料而無法開工、影響公司營運,因此對臺股都有支撐。
至於中國疫情對臺灣經濟表現的影響,邱達生認為,從近期經濟部統計處公布的2月外銷訂單連續24紅,並且預估3月將首次挑戰上半年單月600億元的門檻,都可以看出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似乎有脫鉤現象。
他強調,中國經濟處於下行階段,過去都會連帶影響到臺灣經濟表現,但現在臺灣經濟成長動能還是很強,對臺商衝擊也沒有以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