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牽動供應鏈移轉 學者:通膨或長期化

學者認為,通膨可能是長期現象,央行得特別關注。。(中央社)
學者認為,通膨可能是長期現象,央行得特別關注。。(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臺北 報導】

中央銀行預測今年通膨狀況,認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在上半年處在高檔,但隨著原油價格漲幅趨緩,CPI年增率在年中回降,全年預測達2.37%。學者認為,央行的預期過於樂觀,這次俄烏戰爭不只影響能源價格,還牽動更大規模的供應鏈移轉,屆時塞港、缺櫃、運價上揚的問題可能更嚴重,通膨可能是長期現象,央行得特別關注。

全年CPI 央行估2.37%

立法院財委會在24日邀請央行、主計總處等單位進行報告。針對國內今年物價上漲的情況,央行副總裁嚴宗大說,預測上半年CPI年增率居高,但將隨原油價格漲幅減緩,於年中回降,全年CPI年增率則預估為2.37%。

嚴宗大說,預期今年全球供應鏈瓶頸持續,加上近來俄烏戰爭爆發,使原油、穀物及基本金屬等國際商品價格攀高,推升國內進口原物料成本,導致石化產品、基本金屬、金屬製品及食品等生產價格攀升,這是國內通膨壓力加劇的原因。

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則說,若俄烏戰事到5月還沒收斂,研判CPI年增率可能會再提高0.5~0.7個百分點。他解釋,2月底爆發俄烏戰爭,國際能源與農糧價格飆漲,尤其原油漲幅最為劇烈,而原油又占我國CPI影響因素很大比率,影響物價程度高。

嚴宗大說,俄烏戰爭帶來的通膨壓力是全球性的,近期IHS Markit大幅上修本年主要經濟體通膨率預測值,但臺灣仍相對溫和。

CPI近期屢高於2% 有三大原因

從去年8月以來,CPI年增率連續數月高於2%,1至2月平均CPI年增率為2.60%,嚴宗大說,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油料費反映國際油價上揚而調漲。第二是,進口黃豆、小麥、玉米及牛肉等動植物產品價格高漲,推升肉類、蛋類及外食等食物類價格。再來,家電、汽車等耐久性消費品反映進口成本調高售價。

蔡鴻坤說,國際農工原料價格上揚及相關供應鏈供需失序,各國均面臨物價上漲壓力,今年1~2月CPI漲幅擴大,其中美國漲7.7%,歐元區漲5.5%,韓國漲4.0%,我國漲2.6%,位於中段班。

蔡鴻坤則說,細看今年1、2月CPI年增率,分別漲2.8%及2.4%,主因油料費隨國際油價走高,加以外食費、水果、肉類、蛋類、機票及房租等價格亦上漲,惟通訊設備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另核心CPI分別漲2.4%及1.7%。

對於抑制通膨,嚴宗大說,央行在17日的第一季理監事會,已決議調升本行政策利率0.25個百分點,這有助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但全球通膨上行風險仍高,未來也將適時調整貨幣政策。

蔡鴻坤說,政府已採取穩定物價措施,中油會透過部分吸收價差來減少影響。

俄烏戰爭衝擊 絕非能源上漲而已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專任教授蔡明芳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認為,高通膨可能會是長期性的問題,從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促成的供應鏈移轉,再到疫情爆發,造成塞港、缺櫃問題,可發現這次俄烏戰爭帶來的效應,也絕非只是能源價格上漲這麼簡單。

蔡明芳說,這次戰爭背後顯示,過去透過市場經濟改變獨裁體制的做法是錯誤的,只會讓獨裁者更獨裁,甚至用經濟影響力控制世界,這將使民主陣營與獨裁陣營慢慢脫鉤,包括近期德國對中態度轉向,也是此一體現,而這將帶動更大規模的供應鏈移轉。

蔡明芳說,過去全球化、追求低成本的生產模式將走向沒落,這會是全球經濟的結構性改變,特別是供應鏈移轉過程中,勢必帶動運費、生產成本增加,這會反映在終端產品的售價上,進而推升物價。

蔡明芳舉例,俄烏戰爭平緩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確實會回穩,但如果歐洲國家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分散進口,相關運輸成本也會跟著增加。美國如果更重視本土供應鏈,台積電在美國生產關鍵晶片,成本一定高於臺灣,這同樣會影響最終的手機、5G應用等售價。

央行CPI預期 學者:過於樂觀

蔡明芳認為,以美國而言,即使俄烏戰爭帶來金融不穩定,聯準會(Fed)仍決定啟動升息循環,這可能體現美方預期未來通膨只會更嚴重。臺灣央行對於今年CPI年增率的預期過於樂觀,特別是臺灣是高度進口依賴國家,應更關注長期性的改變。

蔡明芳說,央行上週升息1碼是相當合適的決定,但央行不應只考慮俄烏戰爭,如果未來供應鏈移轉帶動物價上揚,仍得適時使用政策工具。◇

延伸閱讀
美1月通膨率 創40年新高
2022年02月11日 | 2年前
臺股受美股影響小跌 收在18310.94點
2022年02月11日 | 2年前
外食費飆漲 創81個月新高
2022年01月06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