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不自由 赴中恐輸在起跑點

圖為中國學生。(STR / AFP)
圖為中國學生。(STR / AFP)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

中國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6日小組會議審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人大代表建議在兩岸「三通」之外開通「第四通」,即教育融合,建議中國教育部門逐步擴大臺灣學生招生名額,以及中國學生赴臺學習人數。對此,陸委會表示,中方所謂「第四通」只是政治操作,「以交流促統」之目的昭然若揭,且中國教育環境不自由是大問題。

中共政府和公司採用人臉識別技術,並應用在教室,杭州第十一中學校安裝「智慧教室行為管理系統」,教室前後裝上三個攝影鏡頭,透過人臉辨識科技監控學生,每30秒掃描學生臉部一次,偵測他們的神情。

中國各地頻繁發生大學教授因言論被學生舉報而被停職、甚至撤職,中共在大學收買學生充當特務,部署「學生信息員」監視老師和同學言行,學生信息員是學校黨政部門的耳目,緊盯教授的意識形態,協助剷除言行舉止不忠於中共的老師,儼然文革「告密文化」再現。

近來臺灣部分學生、教師及藝文人士前往中國發展,期盼在當地大展身手。如果因兩岸有相似語言文化,以及中方提優渥條件,就誤以為可獲得良好工作環境,恐將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課堂 仍有「七不講」潛規則

陸委會提醒,兩岸學術教育環境差異,隱藏許多適應問題,包括:在臺灣師生在課堂可自由發表言論,反觀中國課堂仍受限制,如有所謂「七不講」潛規則(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中國共產黨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司法獨立,都不能講)。

此外,中共2017年發布《臺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申請條件為「認同一個中國,擁護祖國統一」;若有反對「一中」言行,將取消資格並向上級報告。2021年部分中國學校對臺招生簡章中,報考條件包括擁護「一國兩制」和「國家統一」,臺灣高中生赴中就讀恐有遭中方政治思想審查疑慮。

至於臺灣教師赴中任職,陸委會說,不要以為去中國求職比在臺灣容易,臺灣教師赴中不僅要扭轉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偏見,了解中方潛規則就需要花費許多隱性成本。尤其初到對岸任教,為了適應中國行政程序、法令和學術環境等問題,就需要耗費許多心力,這也不同於外界認為臺灣教師在中國應受高規格待遇的錯誤印象。

陸委會官網提醒 赴中學子風險

陸委會官網建置「臺生專區」,揭露中國社會發展現況及風險資訊,以保障臺灣同學們的安全與權益。

陸委會說,兩岸人才競爭不在於待遇優渥,而在於長遠生涯規劃,人才跨國移動是必然趨勢,唯自由開放的環境,才能讓人才充分發揮能量。「赴陸發展並非臺灣青年朋友唯一選擇」,對於考量是否赴中升學或發展的青年朋友,可參考陸委會「臺生專區」資訊,多一份保障。

陸委會公布的風險包括,一、從中國大學轉赴歐美深造較以往困難,歐美國家開始防範中共透過留學生竊取技術或智財權。具體案例包括,2018年12月16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公布招生結果,全球9,600名申請者中有707人獲得錄取,竟無一人畢業於中國高中。此外,2020年美國基於國安考量,3個月內註銷超過1千名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簽證。

二、網路設限封鎖資訊瀏覽不便。中共限制瀏覽網路,箝制思想自由,翻牆越來越困難。

三、校園及日常生活受中共思想審查與監控的情形嚴重,中共發展各種監控科技系統,如「金盾工程」(管控網路)、「天網工程」(人臉辨識掌握民眾行蹤)及「雪亮工程」(可連結民眾手機與家中電視)等;校園教室安裝人臉辨識系統,發展「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監控師生。

四、民眾發表的言論受到中共高度審查管控,常因言獲罪,情節嚴重者並得處以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例包括,一名錄取武漢大學的臺灣交換生疑似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精日臺獨」言論,武漢大學對此回應表示,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依規進行處置。該名臺生對於中方有人「翻牆」來審查他的言論覺得無奈,並基於人身安全現實面的考量,決定不去該校交換了。

中國畢業生數量創高  就業形勢嚴峻

五、美中貿易衝突致中方就業創業情勢日趨嚴峻,畢業後謀職不如想像中容易。2021年1至7月,中國青年失業率16.2%,預估2022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將高達1,076萬人,創下新高,但招聘職缺卻未明顯成長,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據主計總處資料,2020年國人赴陸工作人數已連續7年下降,為近12年新低。

六、中國疫情資訊不透明,讓防疫及公衛問題上出現相當大的缺口。

七、在中就學之部分院校系所學歷無法被臺灣採認,目前教育部採認中國155所大學和191所專科學校的學歷,醫事人員相關學歷臺灣不予採認,提醒臺生如欲赴中習醫須審慎評估。◇

延伸閱讀
數位教育居年度十大教育新聞之首
2021年12月16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