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網路交友 近9成出現社群恐慌

兒盟調查發現,因網路社交而產生的「社群恐慌」現象(FoMO)會影響兒少身心發展。(兒福聯盟提供)
兒盟調查發現,因網路社交而產生的「社群恐慌」現象(FoMO)會影響兒少身心發展。(兒福聯盟提供)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

近代現實生活與網路已密不可分,網路讓資訊蒐集變得更容易,但也可能因為資訊流通的過度方便,造成人們有「社群恐慌」的狀況。兒福聯盟進行「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調查」,發現有近九成兒少曾有任一項社群恐慌狀況,遠高於美國成人的比率,兒盟呼籲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網路使用狀況。

兒福聯盟22日舉行「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調查發表記者會」,兒盟政策中心資深主任李宏表示,網路雖擴展孩子的視野和交友圈,但長時間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社交活動,各項網安危機也會伴隨而來。

兒盟調查發現,一項因網路社交而產生的新議題「社群恐慌」現象(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影響兒少身心發展。現象包括擔心跟不上朋友的話題梗、擔心錯過邀約,於是24小時不停追蹤朋友訊息,但瀏覽其他人貼文、看到別人的追蹤數比自己更多時,會感覺自己生活不夠優秀進而產生負向情緒,陷入更焦慮的惡性循環中。

據兒盟調查顯示,臺灣有86.9%兒少曾有其中一項社群恐慌狀況,跟美國2020年調查相比,美國以24~27歲年齡層最受影響,比率高達69%,臺灣兒少的社群恐慌比率甚至已遠超過國外成人,顯見臺灣兒少社群恐慌的嚴重程度。

在這些狀況中,臺灣兒少最常見的是「聽懂朋友聊的網路梗,對我來說很重要」(52.4%)、「放假時,我會持續在網路上追蹤朋友在做什麼」(50.1%)及「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我會感到困擾」(48.3%),都有近半或過半的比率。

每4位就逾1位孩子

曾遇網友提特殊要求

此外,網路社交也讓兒少面臨較高的網安風險,調查還發現,每4位孩子就有超過1位,曾遇過網友提出如交往、見面甚至是傳私密照等特殊要求,兒少若無判別能力去拒絕配合,人身安全堪慮。

兒盟指出,26.5%的兒少曾遇過網友提出特殊要求,較2020年增加6.3%。其中,最常見也是增加最快速的是要求情侶交往占14.1%,其次為要求視訊通話占13.1%,以及單獨約出來見面、提供個人資料占9.9%,各項特殊要求都較2020年調查多。

因此,兒盟針對平臺業者、家長和學校體系提出呼籲:一、網路社交平臺業者應提供警語並告知求助管道;二、學校應加強網路素養培育課程,並成為可信賴的第一線求助對象;三、家長多留意孩子網路使用狀況並共同制定使用時間;四、家長及孩子皆需審視狀況並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兒福聯盟22日公布「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FoMO)調查」結果。兒福聯盟22日公布「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FoMO)調查」結果。(中央社)
延伸閱讀
中共下令中國新年整治網路
2022年01月27日 | 2年前
網路PO尋「主銀」 萌柴嘟嘟回家了
2022年01月16日 | 2年前
交部:交安教育應從小札根
2021年12月07日 | 2年前
駭客猛攻 台電:內網安全無虞
2021年12月06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