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習歷程有助課外學習 逾八成學生肯定
因應108課綱,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時將以「學習歷程檔案」作為校系審查資料的重大教育政策變革,雖然多數學生認為製作課程學習成果雖是為了升學,然而,有超過八成學生肯定其有助於學習課本外的素養能力以及探索志趣。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作伙學」團隊21日公布「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要求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74%的學生認為「為了升學不得不做」,不過也有超過87%的學生認為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可以「學到課本外的知識和能力」,81%學生表示可以讓他們「活用或更加了解課本知識」,同時也有83%學生認為「可以幫助自己探索志向與興趣」,只有35%回答是為了應付老師的要求。
至於在決定哪一門課要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考慮因素中,問卷結果顯示,約82%的學生會考慮與志願科系的關聯;其次是個人對主題的興趣,有78%的學生;也有55%的學生表示會衡量自己是否能做出好作品。
而在決定將哪幾件課程學習成果上傳至中央資料庫時,較多的學生會考量作品是否「顯現個人獨特性」及「內容豐富完整」,各約有三成學生;較少有學生將「與未來就讀科系相關」及「顯現個人知識與能力」作為考量。
臺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表示,綜合問卷調查與審議討論的結果,高中學生最重視在課程學習成果作品中呈現素養能力、說明重點摘要、交代作品脈絡。比對與會高中學生與大學教授的填答結果也可以發現,高中生所重視的作品呈現內容,與大學教授在審查時最重視的內容相同。
團隊建議,無論是在議題探究時透過換位思考所展現的批判思考能力,或透過團體分工展現的合作溝通能力等,都要能夠舉出具體事例說明。另外,無論想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可以在作品的首頁優先放上整理過後的摘要,讓審查端能清楚掌握重點。而作品脈絡則是透過說明作品名稱、課程簡述及製作動機,呈現出作品與課程的關聯性和選定題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