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審查 九成教授重視學習成果

統計結果發現,約有90%的教授同意「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可以幫助學生探索志向,以及培養108課綱所重視的素養能力」。(Dittyaboutsummer/Shutterstock)
統計結果發現,約有90%的教授同意「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可以幫助學生探索志向,以及培養108課綱所重視的素養能力」。(Dittyaboutsummer/Shutterstock)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

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時將以「學習歷程檔案」作為校系審查資料,臺大社會系8日公布學習歷程檔案審議會議的會後調查問卷,其中超過九成大學教授重視使用「課程學習成果」來評估學生能力特質;此外,有87%的教授認為,學生選有興趣的科目製作就好,不必每科都做。

108課綱實施後,高中端從課程規劃到升學管道都有大幅改變,其中一大變革就是在高中端推動「學習歷程檔案」,在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在課程中練習探究與實作,以培養自主探索、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習歷程檔案也將作為大學甄試入學(學測申請)的重要書面審查資料。

教育部委託臺灣大學社會系推動「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陸續舉辦50場次的審查會議,共計有1,123位來自全臺各縣市的高中老師、學生、家長及大學教授參與。其中,與會的347人次大學教授來自31所學校,涵蓋不同類型的學校和十八學群的不同學系。

成果非自製 教授面試能問出

根據2021年50場次審議會議的會後調查問卷,統計結果發現,有高達92%的與會教授對於「在審查時,使用課程學習成果,來評估學生的能力與特質」,表示重視。且有95%教授同意「能從課程學習成果作品,看出申請學生是否具備學系重視的特質與能力」。

針對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看法,約有90%的教授同意「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可以幫助學生探索志向,以及培養108課綱所重視的素養能力」;也有80%的教授認為「申請入學主要看學測成績,做課程學習成果對升學幫助不大」的說法。此外,有87%的教授認為「學生只要選擇幾門有興趣的科目製作就好,不必每科都做」。

另外,調查也顯示,有93%的教授認為,如果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是由補習班或他人代做,大學教授能在面試中問出來;只有不到2%的與會教授認為「完全不可能」從面試中問出來。八成的教授同意,學習歷程檔案的「課程學習成果」經老師認證,較過往的備審資料更具公信力。

準備學習歷程有6重點

研究團隊歸納出學習歷程的「三重二不」審查原則,「三重」包括重視基本素養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自主準備;「二不」包括不以量取勝,大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

對於不知該如何準備學習歷程的學生,研究團隊整理出6個重點,包括呈現素養能力(問題解決、學習態度、批判、邏輯等)、交代作品脈絡、優先放上重點摘要、具體說明學習心得收穫、展現個人獨特性、注意作品真實性。更完整的審議建議彙整,作伙學團隊將在24日公告。◇

延伸閱讀
學習歷程上傳塞車 教育部延至10/31
2021年10月01日 | 3年前
學習歷程遺失 朝野立委要求究責
2021年09月27日 | 3年前
大學個人申請 備審資料採3重2不
2020年12月07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