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進駐國際港口 國防院:形塑戰略支點
中共「一帶一路」計畫,導致沿線多國落入「債務陷阱」,進而將港口與機場等設施「租借」給中共。國防安全研究院表示,中共對國際港口的雄心,遠超過「海上絲綢之路」,很可能是將港口視為經濟與軍事「雙重用途」的發展策略,達成所謂「戰略支點」,以利中共軍事力量的投射。
美國《華爾街日報》11月19日報導,中共試圖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北方約80公里的一座港口建造軍事設施。美國情報機構在今年春天掌握此消息後,拜登政府即努力說服阿聯政府制止該項計畫進行。
報導提到,華盛頓同時也表示,倘若中共的軍事基地出現在波斯灣,這將嚴重的衝擊美國與阿聯的關係。據了解,阿聯政府似乎並不清楚中共進行此項工程的背後具有軍事意圖,而建造工程目前已暫停。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10日發布最新一期《國防安全即時評析》,國防戰略與資源所副研究員陳亮智以〈從商港轉為軍港:戰略支點與中國軍力投射〉為題,撰文分析中共積極取得外國港口使用權的真正意圖。
陳亮智表示,雖然中共積極在海外爭取擁有外國港口的使用權已不是新聞,但它背後的真正目的為何?是否具有軍事上的戰略意圖?或是同時兼具經濟與軍事的雙重戰略目標?由於此事件是發生在與美國關係密切的中東國家,讓人好奇中共在國際港口的擁有與使用情形,究竟已發展到何種地步。
中共運用「一帶一路」倡議 朝成為世界軍事強權做準備
陳亮智說,這次中共在阿聯境內哈里港(Khalifa Port)興建軍事設施一事,應該只是北京發展海外軍事基地總體計畫的冰山一角。過去幾年來,中共很巧妙的運用「一帶一路」倡議,「夾帶」或「掩護」其在海外的軍事建設與行動,從而發展海外軍事力量投射的能力,朝向成為世界軍事強權預做準備。
他表示,觀察中共近年加速推動建設遠洋海軍,同時也戮力爭取外國港口使用權的情形,恐須修正原先對「一帶一路」倡議與共軍之間關係的看法。原先一般認為共軍扮演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基礎建設與經濟貿易保護者的角色。
他說,但隨著倡議持續推動,國外港口陸續取得,共軍海軍編隊的遠海長航,以及北京欲成為全球軍事強權的宏遠企圖,「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正幫助共軍一步步站上世界舞臺中央,實踐中共成為世界軍事強權的目的。
他認為,在這樣的脈絡之下,不論是從經濟抑或是從軍事的角度上看,各處重要戰略地理位置港口的取得、建設與運作,對中共軍事力量的投射至為關鍵。
中共對國際港口的雄心 遠超過海上絲綢之路
根據美國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共非常積極的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大量協助建造港口及取得使用權,並對這些港口採取兼具經濟與軍事「雙重用途」(dual-use)的發展策略。
針對投資港口的數量,陳亮智表示,中共所投資的港口建設便有14處,已成立的港口軍事基地有一座,另一座則尚未獲得證實。這些港口一方面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散布開來,另一方面則是位居要津而具備所謂「戰略支點」(strategic point)的地位。
他表示,其中最受矚目的港口有位於東非的吉布地保障基地、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緬甸的皎漂港(Kyaukpyu Port),以及柬埔寨的雲壤海軍基地(Ream Naval Base)等。
針對港口的經營模式與發展策略而言,陳亮智表示,中共強調這些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是為了發展經濟貿易之用,因此特別著重於能源(石油)與物資的補給運送。
「但實際上,中國(共)卻將這些港口用於海軍船艦的停泊、維修與補給」,陳亮智表示,很顯然北京對這些港口的經營,是採取經濟與軍事「雙重用途」的規劃,以及民用與軍用並行發展的策略。而從演變的軌跡來看,這些港口是先以民用為主,繼而再轉為軍用。
陳亮智說,中共對海外港口的企圖心,遠遠超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各據點,而是將目光放眼全世界。包括中東地區、非洲、中南美洲以及南太平洋地區,北京也複製「一帶一路」倡議中取得戰略支點的做法,積極在全球各地的重要港口與航道,尋找與建立共軍可使用的基地,以便將來可以在該區域投射兵力。
陳亮智表示,雖然近來「一帶一路」倡議所引發的「債務陷阱」與若干問題,已引起當地國的反彈,但中共是否持續貫徹其取得國際港口的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會繼續投射、發展中共在海外的軍事力量,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