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僑」接 收服來臺僑生的心!僑生「學姊」:我把僑生當孩子
在中山大學的國際事務處裡,有一位「學姊」在僑外組服務了20多年,30年前她從馬來西亞到中山大學唸書,畢業後就留下來服務——數千個僑生來來去去,她是大家口中的「學姊」,更像每位僑生的「媽媽」。
雙向「僑」接 接住僑生各種困擾
對臺灣學生而言,也許會注意到班上有些口音不太一樣的「僑生」,但可能沒有太多留意;然而對隻身從異國前來臺灣就學的僑生來說,面對再小的事情都是陌生挑戰。
慧清學姊回憶30年來臺灣築夢的經驗,從單純來學中文,到現在落地生根,成為僑生來臺灣的文化大使;從僑生們口中的「學姊」,變成像「媽媽」一樣的照顧角色,這一切不僅是責任,也是肩上最甜蜜的負荷。
「我專門負責僑生輔導,每個名字我一定都認識,知道來自哪個國家,我覺得這就是單一窗口的好處。」慧清學姊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每位僑生跨出自己家園都需要勇氣,18歲就要一個人來到臺灣,真的需要有人可以關心他。
「比起冷冰冰的Email聯繫,直接面對面的眼神接觸,讓學生更願意來尋求協助。」慧清學姊的Line、FB、Messenger一定是公開,讓學生找得到人,有訊息留言一定當天回覆完。因為本身有僑生來臺就學的經驗,更能設身處地考量學生的需要。
舉凡課業、情感、經濟等都是僑生常見的問題。「像印尼同學沒有受過中文教育,一開始都聽不懂、看不懂,我會辦中文班讓他們學習、請學長姊教導,有些同學第一年不行,第二年真的是突飛猛進。我也鼓勵他們不要只待在自己的同學圈,多跟當地的同學相處,才會比較快融入,不然會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
情緒方面,學生需要有人安撫鼓勵。「疫情期間有些同學兩年沒回去,他們很想念家鄉,就會安慰他們、多跟他們聊天。」而這兩年解決最多的是經濟問題,「因為疫情,很多學生找不到工作,就想盡辦法透過各種管道,幫他們申請各種獎學金、找一些資源,在工作之餘想辦法做,尤其學校工作量已經很大,還要抽空協助同學,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儘管再累再辛苦,聽到學生親切的叫一聲「學姊」,總會感到格外溫馨。每年接待上百位僑生,她肩負起「臺灣媽媽」溫暖的角色,幫助僑生更融入臺灣生活。
對岸獎學金誘因 僑生來臺優勢何在?
過往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許多僑生帶著夢想來臺築夢。然而,近幾年對岸用豐厚獎學金,吸引各校推薦學生赴中國名校就學,無形中很多優秀學生被中共吸納,剩下的才來臺灣。面對中共強勢威脅,慧清學姊也與我們分享她的擔憂與期盼:
過往馬來西亞中文學校的老師是從臺灣回來的,也會鼓勵我們到臺灣唸書;漸漸的唸碩班、博班都轉移到中國,這是華人很難拒絕的誘惑,對岸的誘因太大了。我覺得臺灣招生的力度一定要非常大,要比對岸大。
僑生來臺灣的誘因,以馬來西亞來說,很多人會來唸管理,學理工科的也會想來臺灣當工程師,到台積電、竹科也很不錯。我們回到馬來西亞招生,也會跟他們說,留在臺灣發展年薪百萬可以期待。因為在馬來西亞真的很困難,不太可能年薪百萬。
我知道僑委會最近也比較花力度在技職這方面的招生。臺灣這十年有很多新的科系,如影視、傳播、科技、烘焙等,這些都是他們喜歡的,給很多馬來西亞孩子技職訓練、提升生活技能,跟以前唸書一定要成績很好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
我覺得僑委會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是聯繫的橋梁。不管是國內對教育部,還是國外對當地的外館,在招生方面也會協助招生。期盼僑委會與時俱進,在對岸各種狡猾手段之下,加大力度在海外與學校、僑團更接近。
留臺僑生——臺灣人才培育的碩果
許多像慧清學姊一樣的留臺僑生,在各自崗位默默耕耘茁壯,成就自己同時服務人群,在第二故鄉寫下精彩故事篇章。
臺灣在超過70年的僑生政策下,已培育超過16萬名畢業僑生校友,今年僑委會首次舉辦全球傑出僑生校友選拔,發掘全球傑出僑生校友的事蹟,為僑生回臺升學樹立優秀典範,也鼓勵所有僑生勇於逐夢,開創自己的理想。
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表示,僑委會扮演協助僑臺商及國內各行業洽覓優秀僑生人才角色,成立「全球僑臺商人才平臺」,為各行業找到需用人才;也辦理僑生到企業參訪活動,讓僑生認識臺灣產業發展現況,提升僑生留臺發展之意願。
臺灣技職教育在全球名列前茅,他提到,今年產學攜手僑生專班高職端錄取2,362人數再創新高,顯見來臺灣學習專業技能對僑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副委員長呂元榮表示,臺灣歡迎海外華人子弟來臺灣升學,接受高等教育;也歡迎海外青年來臺灣接受世界聞名的技職教育,從三年的技術型高中,對接升讀四年的科技大學,畢業後可以申請「評點制」,留在臺灣工作。
他說明,評點制實行六年多以來,已經有超過1萬2千多名僑生通過申請留在臺灣就業。留臺校友不論是學成回到原居國貢獻當地社會,成為臺商企業的生力軍,或是留在臺灣發揮所學,一展長才,都是非常好的生涯規劃。
責任編輯:李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