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身心疲乏?找到自己的正能量就對了(上)
人的身心是一部複雜的機器。設計精妙,獨一無二,卻也充滿限制。面對挑戰,無止境的「努力」、或是追求他人的「成功學」,並不是有效的操作法則。比之更有用的,是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能量管理系統」,才能讓身心運作起來既健康又高效。
這個體悟來自於我的親身經驗。
在高壓的環境工作多年,我曾經對工作的唯一解法就是努力。挑戰太大,那我就付出更多時間來攻克。分析想不出來?熬夜到想出來不就得了。簡報檔不夠美?週末埋首在電腦前吃兩天泡麵,苦思總會有靈感。覺得身心疲乏?那就看更多自我管理的文章、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把一天活成兩天不就好了!
我做過最扯的實驗,是讓自己早上四點半起床,跑一英里(約1.6公里)後去晨泳;晨泳一千公尺後,再沿原路跑回家,洗漱之後,再搭地鐵上班,還規定在地鐵上一定要聽跟科技業相關的Podcast節目。
然而,實行了一陣子,我沒有變成林志玲或是伊隆.馬斯克,只是筋疲力竭。我才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想讓自己運作良好,必須搞清楚自己的身心使用指南。
使用指南的基本要點,在於了解自我的「能量系統」。
就像車子需要汽油,馬兒需要吃草,努力過好每一天的我們也需要能量。自我這臺精密儀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能量輸入和輸出。如何讓能量循環運轉良好,是自我管理的關鍵。
能量輸入~能讓你充飽電的人事物
首先,要認識自己的能量來源。能量來源指的是那些能讓你覺得「充飽電」的人事物。可能是看一場電影,可能是和朋友吃熱炒,或是獨自在公園裡享受一支冰淇淋,每個人的能量來源都不一樣,也可能隨時間改變。
逛書店一直是我不變的能量來源,只要去書店裡聞聞書的味道、摸摸書的質感,就算沒有買書或看書,我都可以覺得無比幸福。這可能跟小時候的經驗有關:從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會帶我去逛復興北路的三民書局,偌大的建築物在幼小的我眼裡,彷彿是座城堡。愛閱讀的爸爸把我放在地下室的兒童書區,安頓好後就去其他樓層買書去了。還不識字的我,獨自被書本圍繞,卻一點都不慌亂,反而無比心安。我在兒童書區一本又一本的看,看不懂文字的我卻彷彿可以跟書對話似的,興奮又幸福。
長大後,我在美國工作,能逛書店的時間變得少之又少,大多數時間都在亞馬遜買電子書。電子書固然方便,卻少了屬於書店的浪漫。某一次逛街逛累了,看到一家書店,我不由自主走進去:熟悉的安全感再次襲來,我好像一艘駛累的小船終於靠了岸。我發誓,再也不要離我的能量來源太遠。
能量輸出~留心那些消耗自己的人事物
再來,我們也要認識自己的能量出口,尤其要留心那些不由自主消耗你的人事物。
執行工作、思考困難的問題、發揮創意、讀書解題等,是我們熟悉的能量出口。做有價值的、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是很好的能量輸出運用。那什麼是不好的能量消耗呢?讓自己疲累卻又毫無正面回饋的即屬於這一類。
比方說,進行毫無知識含量的網路謾罵、抱怨雞毛蒜皮的小事、腦海中反覆播放別人如何對不起自己、報復性熬夜滑手機等。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楚什麼是適度發洩、什麼是自我糾結、什麼是娛樂抒壓、什麼是訊息超載。我就曾經熱中於報復性看劇,心情越不好,劇就看越多集。我以為這樣的娛樂等於充電,但事實正好相反:看劇對我來說並不能休息,看完以後往往更身心俱疲。偶一為之很刺激,但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的能量莫名其妙被消耗殆盡。
從此之後,我把看劇也歸類成能量消耗品,並且根據自己的能量狀態適度安排娛樂。
當然,能量使用因人而異,一個人的消耗品可能是另一個人的能量來源。看劇對於我是消耗,但有可能對於你是補給。要有耐心去實驗,在做任何事時有意識的問問自己的心。不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便能對自己有更深的理解。也不應受他人影響,因為每個人的活法都不一樣。(下週四待續)
——摘編自《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方智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