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 如何調適心理狀態?

對於已經嚴重遭受心理痛苦的人,藉由心理治療可以有效舒緩情緒和減輕症狀;同時也祈禱疫情能夠早日消散,回復昔日熟悉的生活型態。(123RF)
對於已經嚴重遭受心理痛苦的人,藉由心理治療可以有效舒緩情緒和減輕症狀;同時也祈禱疫情能夠早日消散,回復昔日熟悉的生活型態。(123RF)

文/記者李郁玫

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自2019年爆發,隨後迅速在世界各國擴散,再加上病毒持續變異,至今感染累計人數已超過2.2億,這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傳染病之一。

研究顯示,中共病毒對心理造成衝擊,導致既存的精神疾病更加惡化,也因此新增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焦慮症狀、憂鬱症狀、創傷後壓力症狀、心理苦惱、壓力感受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彭鍾伃表示:民眾每天關注最新疫情資訊和防疫指引的同時,也接收來自新聞或社群媒體報導關於封城、隔離、疫苗副作用等大量消息,再加上無處不在的染病風險、未知且無法確定的未來,焦慮和恐懼成了日常生活持續存在的感受。

醫療人員易患心理疾病

彭鍾伃說,每次爆發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時,醫療工作人員都會面臨難以避免的處境,包括超時超量工作、防護裝備欠缺、擔心自己遭受感染等,甚至更擔心感染家人,因此選擇與家人分開居住,獨自承受孤單感。

不少醫療人員面對的是較少被知曉,或是不被理解,甚至誤解的壓力,例如:當醫療資源不足,面臨誰該被救治的道德難題;眼見患者病情快速惡化,最後孤獨死去而引發的無力感;人力不足而縮短和患者近距離接觸的照護時間,與穿戴防護裝備造成的溝通屏障,導致被批評冷漠無情時的挫折感;民眾恐懼過度,遂將在醫院工作者視為病毒載體。

在層層壓力堆疊之下,身體疲憊加上心理能量的耗竭,醫療人員成為很容易發展出心理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針對醫事人員因疫情衝擊下可能出現的身心困擾問題,衛福部也提供醫事人員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全國執業醫事人員皆可獲得六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無須申請,可自行向衛福部公布的醫療機構或心理治療所預約。

順應變化 與病毒共存

彭鍾伃指出:以臺灣來說,今年夏初疫情突然緊繃,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直到入秋才逐漸趨緩,隨著疫苗覆蓋率漸增,全民將走入後疫情時代,學習和病毒共處,因此如何順應環境變化並維持心理健康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

有一些心理學家注意到某些經歷艱難環境,或是出生於條件不利之高風險家庭的兒童,在不被看好的社會預期下,最後卻能健康成長,從此開展出心理韌性研究。心理韌性強調的是在逆境來襲時,能控制和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困境中保持正常運行能力。

事實上,具有韌性的人也會受傷,也會經歷懷疑或絕望時期,但他們願意學習,憑藉著個人和社會資源,將生命週期裡的危機化為轉機,最終獲得新生力量,如同德國著名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名言:「那些殺不死他的,會讓他變得更強大。」

經歷如同大災難般的中共病毒,藉此不但能提升個人的心理韌性,還能作為未來促進心理健康的方向,帶來創傷後成長,找到與這個世界的重新連結,豐富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三招培養心理韌性 

現今有多種方式可以訓練心理韌性,彭鍾伃建議可以從下列「自我疼惜」的三個態度開始培養起。

1.善待自己:遭遇挫敗時,多給自己鼓勵和支持,取代自我批判或嘲諷。

2.接納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雖然痛苦是人類共同經驗,但是不要將自己孤立起來單獨承受。

3.正念面對:用開放和接受的心態去覺察當下想法、感受,不需要給予自己壓力或過度認定。

彭鍾伃補充,對於已經嚴重遭受心理痛苦的人,藉由心理治療可以有效舒緩情緒和減輕症狀;同時也祈禱疫情能夠早日消散,回復昔日熟悉的生活型態。不過,可別忘了人其實是有能力因應轉變,不妨搭上「滾動式調整」熱潮,找到最適配自己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
中共病毒疫情快遞
2021年10月08日 | 3年前
中共病毒疫情快遞
2021年10月07日 | 3年前
中共病毒疫情快遞
2021年10月06日 | 3年前
中共病毒疫情快遞
2021年10月05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