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半導體優勢互補 迎接數位轉型商機

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Carsten Koall/Getty Images)
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Carsten Koall/Getty Images)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

隨著全球疫情推升半導體晶片需求,加上中美科技戰越演越烈,北美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TCCNA)、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3日共同舉辦「臺美半導體產業高峰論壇」,聚焦於探討未來臺美半導體合作趨勢。專家總結,臺美合作絕對是天作之合、優勢互補,未來最大商機是數位經濟發展,可望帶動半導體進一步推升,全球未來十年內最大變數為晶圓廠的布局,還有待觀察。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兩度上修半導體產業成長率,從8.4%上修至10.9%後,更來到19.7%。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董事長邰中和表示,臺灣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非常強,幾乎是兵家必爭之地,中美競爭的核心就落在臺灣。

邰中和說,「臺灣在產業中堪稱世界的牛耳,為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提供者,更是美中地緣政治聚焦所在。」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總監陳子昂表示,從事產業分析超過30年來,首次看到一個產業可以在短時間內,成長率預估值調整直接翻倍,這也代表今年半導體景氣相當好。

陳子昂分析,疫情影響層面甚廣,包括遠距教學、居家辦公、5G、高效能運算、車用IC等,帶動半導體晶片需求增加30%,但晶圓廠供給僅增加3.3%至6.5%,造成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這也排擠了小型IC設計公司的生存。

陳子昂認為,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國拜登政府經過百日供應鏈風險評估後,半導體、醫藥、稀土、電動車電池等四大產品,被列為關鍵供應鏈,明顯是衝著中國而來。其中,由於臺灣在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占全球92%,更尤為重要。

一個世界兩套系統 是未來趨勢

此外,若放大觀察會發現,全球晶圓製造逾七成都在東亞地區,陳子昂指出,萬一地緣政治因素,或是其他天災導致東亞晶圓廠損害,就會牽動全球半導體供應格局。他說,為解決這樣的疑慮,全球供應鏈開始重組,「一個世界、兩套系統」是未來的趨勢演變,各自形成以美國為主,及中國為主的半導體供應鏈。

究竟臺美半導體之間,到底是合作還是競爭?對此,陳子昂點出,以全世界半導體產值來看,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臺灣則是世界第二大;觀察半導體上中下游,可以發現美國上游的IC設計,占全球65%、獨霸全球,臺灣則在中游的晶圓代工、下游的封裝測試,分別占66%及54%、傲視群雄;所以臺美合作剛好是優勢互補,反觀兩岸半導體則是競爭關係。

依照SEMI預估,2025年全球預計新增38座12吋晶圓廠。陳子昂表示,台積電、聯電已開始全球布局,至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歐洲德國設廠。不過,儘管台積電預期越來越壯大,但毛利率是否受到影響,或臺灣供應鏈做全球布局,都有可能造成臺灣人才輸出國外。他認為,這是臺美合作的最大變數。

根據IDM調查指出,臺灣在數位科技排名全球第五,數位轉型準備程度排名第八,亞洲僅次於韓國。陳子昂表示,在迎接未來20年數位轉型的過程,臺灣非常具有競爭力,「數位轉型將使半導體,再造下一個春天」。

臺供應鏈中斷 恐衝擊終端市場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執行長羅懷家表示,除了IC設計美國為領頭羊外,幾乎70%以上的代工及封測都在東亞。晶片全球製造分工路線,二氧化矽普遍是由美國開採、日本加工製成矽晶棒、南韓切割成晶圓片、臺灣代工廠轉印積體電路圖並進行堆疊、馬來西亞分離及封裝晶片。最後,晶片送至中國智慧型手機OEM集成機體電路板後,智慧型手機成品銷售給美國。

透過個案研究發現,臺灣晶圓代工廠如果因為異常原因中斷供應,將衝擊終端市場至少4,900億美元。羅懷家表示,各國因為疫情了解到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都希望台積電建廠投資,將關鍵產業保留在自己的國家內,以避免斷鏈風險。

全球半導體較去年成長19.7%

此外,根據工研院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可達5,272億美元,較去年成長19.7%,主要是高科技應用帶動半導體產品持續成長。

羅懷家進一步提出建言,應按照現行政府對高科技及敏感科技管制規定,進行進出口貿易,並極力爭取臺美日製造業三邊合作,將產品銷往美國同盟國家。期盼美國企業在臺設立分公司或委託授權製造,將研發中心與採購中心設在臺灣。◇

延伸閱讀
英特爾新晶片 給台積電生產
2021年08月20日 | 3年前
美國扶植半導體業 日本憂邊緣化
2021年08月18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