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假晶片橫行 風險轉嫁消費者

包括晶片在內的電子元件造假情況在中國到處都是,甚至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網絡。示意圖。(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包括晶片在內的電子元件造假情況在中國到處都是,甚至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網絡。示意圖。(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張玉潔/綜合報導】

中國「假晶片」產業鏈存在多年,今年隨著晶片短缺加劇,假晶片現象日趨嚴重。在中國,一旦購買假晶片,買方很難追究責任,其風險最終都轉嫁給消費者。

中國《經濟觀察報》引述一位晶片代理商的消息說,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假晶片有兩種:一種是企業從電子垃圾中回收晶片,去除舊晶片上的證據,進行清潔包裝,並以更低價格將「二手貨」賣給下游商家;另一種是,將正規製造產線上的殘破、次等晶圓進行封裝,然後以次充好賣給下游商家。

上述晶片代理商表示,中國電子業一直流通著假冒或翻新的零件,從生產到銷售形成了「造假供應鏈」,但今年日趨嚴重,造假行為變得高調,這種假冒或翻新的晶片價格正在上漲。

中國電子技術網站「與非網」(eefocus)早在2017年就曾報導,包括晶片在內的電子元件造假情況在中國到處都是,甚至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網絡,涉及軍用連接器、微處理器、FPGA、分立器件等多種元件。

比如在亞洲最大的電子元件交易集散地「華強北」,很多人長期低價購買電子垃圾,然後進行拆解、分類、整理、翻新、包裝,再到電子市場銷售,一條龍運作。

上述代理商表示,買方買到假晶片之後,起訴追責的情況並不常見,因為背後有很多阻力。他舉例說,在鑑定晶圓「以次充好」這方面,很模糊,需要專業機構進行評判;同時,晶片的賣方通常沒有正規組織,甚至是空殼公司,一直告下去對買方不利。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買家因缺貨,或者為了降低成本,有意把真假晶片混在一起使用,這也是導致晶片造假產業鏈得以形成的原因,而最終承擔風險的是終端用戶和消費者。◇

延伸閱讀
電信詐騙侵陸校園 一年捲百億
2021年06月22日 | 3年前
歐洲盃足球賽 陸贊助商引質疑
2021年06月22日 | 3年前
陸生豬價跌六成 豬企虧大了
2021年06月21日 | 3年前
陸電力荒 廣東延伸到內蒙
2021年06月20日 | 3年前
中共整肅粉絲 學者:怕組團反共
2021年06月18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