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告急 到底該不該普篩?
隨著國內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疫情升溫,普篩這問題再度浮上水面。普篩主要是針對一個特定群體內的所有人,進行全面的檢測。學理上,進行普篩應達到4個條件,才有其篩檢的價值。
中國疫情爆發後,普篩是中共當局一直進行的措施,歐、美、日、韓也一開始就針對特定流行區擴大了篩檢規模。不過,中國的普篩,一向被認為是對內維穩的方法,準確性受到質疑。例如:去(2020)年10月,中國青島再次傳出疫情,當局篩檢一千多萬人,結果竟全部陰性。當時,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說,每個試劑、檢驗方式都有一定比率出現偽陰或偽陽性的誤差,通通陰性根本是不可能的結果。
而臺灣長期面臨中共政府的統戰、認知戰攻擊,影響了民眾對普篩的正確認識,使醫療行為變得「政治化」。因此,不斷有人要求臺灣當局普篩,使國內一直存在是否要普篩的爭議。那麼,從醫學上來看,臺灣過去一年成功守住疫情,現在本土疫情爆發,是否有進行普篩的必要呢?
普篩所使用的篩檢方法:
核酸檢測:價格較昂貴、檢測時間較長,但準確率高,是中共病毒確診的標準。若進行萬人篩檢,會有1~10人為偽陽性。
抗原快篩:檢測價格較便宜,且約20分鐘即可得知結果。只是快篩準確率較低,在萬人篩檢下,約有100~500人為偽陽性。
日前,臺大醫院傳出院內有10人感染時,就立刻對院內所有人員共8,500名進行普篩,方法為抗原快篩與核酸檢測交叉比對。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尚文診所醫師鄭元瑜指出,醫療場所需要以最高規格去看待,即便感染只有個位數,普篩也是必要的。但一般地區如果社區盛行率極低,進行普篩容易產生三種壞處:
1. 嚴重耗費醫療資源。
2. 偽陽性高,大量偽陽性者的接觸者、家人被匡列和隔離,造成擾民,也易使民眾恐慌。
3. 增加民眾對政策的不信任感。
在社區盛行率低的時候,進行擴大篩檢規模、普篩,好處並不多。最近的一個例子,就印證了這一點。臺中朝陽科技大學的一名學生在KTV夜唱後於19日確診,次日有2名同行的學生確診,臺中市政府當日設立快篩站,要求1.4萬名朝陽師生去篩檢。兩日共快篩1,168人,有29人陽性。然而,這29人再送核酸檢測,結果全數陰性。最終,政府決定撤下快篩站。
鄭元瑜表示,臺中的事例相當於一個好的演練示範。疫情冒頭時先嘗試了擴大篩檢,當發現偽陽性率高時,就馬上停止。在社區盛行率很低時,對所有民眾進行普篩,會有大量偽陽性。此時,更應該把醫療資源花在刀口上,投入加強疫情調查,把高風險接觸者找出來。例如,臺中經由疫調,找出夜唱學生的室友與家屬有人確診。
何時要普篩?
當一個社區內出現感染源不明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官方會對家人、鄰居及其接觸者擴大篩檢,同時小範圍篩檢無症狀者。例如,臺北萬華區的確診案例出現後,篩檢接觸者就新增幾十例,再擴大篩檢,結果人數越來越多。
從這些篩檢的樣本數、核酸檢測陽性率來計算社區流行率。當社區流行率高達1、2%或更高,一個區域的感染人數占全部人口達一定程度時,普篩就可發揮作用,並能減少偽陽性出現。而國內自5月18日疫情爆發開來後,社區流行率已大於1%。鄭元瑜進一步指出,要進行普篩,應有四個條件:
1. 感染源頭不明:當一個社區內出現不明感染源,且此人沒有很明顯的接觸史、難做疫情調查時。
2. 短時間內確診人數快速增加:不能只看累積患者數,也要看各個日期的確診人數多寡。
3. 患者分布地區集中:看快速增加的患者分布在哪些地區,是否集中在同一區域,例如臺北萬華區。
4. 當地醫院持續做核酸檢測:臺灣的所有醫院本來就會一律對呼吸道疾病的住院病人做核酸檢測,近日疫情爆發後,開始對全院(全科別)的住院患者檢測。
如果在一個地區接連湧現50、100,甚至200案例之內,趕快在此區域普篩、擴大篩檢規模,是有價值的,雙北地區目前就正這樣進行。就算一萬人快篩出100位陽性,送核酸檢測後,有20人確診,80人偽陽性,都有其意義。而社區流行程度越高,偽陽性率會越低。
疫情之下,不同的時空情境,應依正確的理論去做正確判斷、決定。然而,臺灣實質上一直面臨中共政府的認知戰,導致包括疫情中要不要普篩,都會出現一個局面:即便施行的措施符合醫學判斷,也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鄭元瑜表示,去年曾有學者提出要做社區小規模普篩,當作演練。如果當時進行了,或許臺灣現在會做得好一點,目前就發現檢測量能不足、現場等候時間長的問題。但是,如果曾有演練,偽陽性的部分可能會被有心人拿來做文章,加上中共網軍及特定人士可能進一步誇大疫情,會使得後續的新聞效應跟民眾反應都較難預測。
對於臺灣疫情發展至此,鄭元瑜認為,現在各地區要做的是把篩檢量能衝上來,以防雙北市之外區域有新的疫情熱區出現,可及時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