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美元指數走勢 看美債表現
美元指數走強,而新臺幣匯價則連5貶,19日大貶1.57角,收在2個月的低點28.463元。關於美元走勢是否依然維持強勢,央行提到,得看美國的長期利率,特別是美債的狀況。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持續飆高,由年初的0.90%,升高至18日的1.7%左右,使得科技股面臨賣壓,帶動臺股19日大跌200多點。
另外,美元指數走強,新臺幣續貶值,19日收在28.463元兌1美元的2個月新低,貶值1.57角,是一年來最大跌幅。
關於美元、美債,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今年初以前,美債殖利率低,而股市殖利率較高,所以各國跟美元間的利差縮小,美元因利差的關係,一般而言表現的比較弱。
而今年以來的情況有所不同,楊金龍說,首先美國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推出超擴大的財政支出,包括1.9兆美元紓困案。另外,美國因疫苗控制疫情的進度也優於其他國家,使得市場樂觀看待美國經濟,另外,油價、原物料的價格上漲,這都導致對通膨的預期升溫。
而對通膨的預期,也導致長期美債殖利率的上升。楊金龍說,7年期以上的美債殖利率上升很大,特別是10年期美債在去年底的殖利率還不到1%,但近期高點約1.7%,站穩1.5%,這是市場投資人對美債的樂觀預期。
至於美元是否會持續反彈,楊金龍說,還得持續觀察美元與其他國家間的利差,以及對控制通膨的樂觀程度,「目前不確定是否真的那麼樂觀。」
短期利率部分,他說,聯邦準備理事會已說明清楚,若能把通膨控制在2%左右,並不會急著升息。但他也說,美元是不是強勢,這得看長期利率的狀況,特別是美債的狀況。
另外,中共肺炎(新冠肺炎)爆發,讓全球自金融危機以來的貨幣政策空間縮減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央行表示,近期,全球財政支出規模更甚以往,引發政府債務過高等隱憂,包括來自:央行近一步採貨幣寬鬆與廣泛的融通機制所導致,以及央行強化與財政當局的合作,讓貨幣政策跟財政政策變得更加緊密。
央行提出三大問題,包括:伴隨全球政府債務大增,如何尋求債務退場策略,這已成為重要課題;另外,央行永久性提供政府貨幣融通,恐引發惡性通膨;而貨幣與財政政策的連結加深,也引發央行獨立性與可信度受損的疑慮。
央行建議,在後疫情時代裡,貨幣與財政政策需要妥適的配合,但還是必須維持適當的界限;央行必須聚焦在穩定物價,不應提供政府債務融通;而疫情後經濟恢復正常,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必須維持明確的分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