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兩大巨頭撤退 中國產業鏈加速瓦解

IBM近期關閉在中國的科研機構-中國研究院,這代表IBM的科研部門正式撤離中國。(ALAIN JOCARD/AFP via Getty Images)
IBM近期關閉在中國的科研機構-中國研究院,這代表IBM的科研部門正式撤離中國。(ALAIN JOCARD/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

外企撤離中國的大趨勢並沒有因美國政局的變化而調整,近期傳出,包括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與德國機電巨頭德亨電機等全球巨頭型企業都將關閉在中國的據點、撤出中國,自媒體「財經冷眼」分析,外企仍在大規模撤離中國,而產業鏈轉移的現況仍存在,這除是在配合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大戰略外,也是要避免被中共強制技術轉讓,或是降低被竊取技術的風險。

IBM近期關閉在中國的科研機構--中國研究院,這代表IBM的科研部門正式撤離中國,在全球也引起廣泛關注。

IBM中國研究院的研究領域橫跨多種學科與行業,重點研究包括: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物聯網、認知計算的技術創新及應用等,該機構名列IBM全球12大研究機構之一。

財經冷眼指出,IBM的人工智慧(AI)技術領先全球,另外,他們在物聯網、雲端運算以及傳統運算領域都有獨樹一幟的造詣。而目前中國遭到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無法獲得IBM的這些相關技術,中國也無法自行研發。

IBM配合美對中技術封鎖

在這樣的背景下,IBM裁掉中國研究院的高端科學研發部門,背後原因恐不簡單,財經冷眼認為,這不只是業務虧損,更多的是如同美國制裁華為時的情況,「IBM是在配合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大戰略」,因為「任何在中國從事高端創新技術研發的公司,都面臨著被中共強制技術轉讓,或是有被竊取技術的風險」。

另外,企業從中國撤離的案例不勝枚舉,如:2010年谷歌(Google)宣布退出中國市場;2015年3月雅虎(Yahoo)北京的研發中心關閉,並宣布退出中國市場;2019年亞馬遜(Amazon)退出中國,同年甲骨文(Oracle)也正式關閉中國的研發中心。

財經冷眼表示,面對外資企業撤離中國,中共起初的邏輯是,聲稱強大的中國企業打敗了這些外企,但現在的情況是,中國企業正在衰弱,而撤離的國際巨頭卻沒有回頭,並沒有因為中企的競爭力低而回到中國,「關鍵是,在美國近年的高壓制裁下,促使整個中國產業鏈轉移的大趨勢形成了。」

知名德國機電巨頭德亨電機(Hanning)在今年1月20日向員工發出通知,由於貿易政策和供應商等多方面因素,導致成本的增加,集團決定在1月底將KPO和KPS產品線從中國深圳搬遷至印度。

據公開資料顯示,德亨電機是在1947年於德國成立,為國際電機及周邊電子組件的研發製造企業,在家電及工業自動化領域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財經冷眼說,德亨電機生產技術成熟,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工廠對於成本變化十分敏感,所以工廠從中國深圳搬遷至印度,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供應鏈脫中 未因拜登上任改變

財經冷眼認為,現在看來不管是高端創新技術產業,還是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這些產業鏈轉移出中國的策略,還是沒有因為美國政府的轉換而改變,「一旦歐美的疫情緩和,這種轉移還會持續加速。」他們說,不管是IBM中國研究院與德亨電機撤離中國、華為手機出貨量跌破全球前5名,還是像英國目前在44個敏感領域限制中國人前來學習和工作,「這都是延續了中美技術脫鉤與產業鏈轉移的大方向。」

財經冷眼指出,中共擅長竊取世界上先進的科技成果,不斷的抄襲、複製及山寨,這也是中共可以苟延殘喘的主要原因,但現在看來不管是產業鏈還是科技的偷竊,這兩條路都慢慢被堵死了。◇

延伸閱讀
2020全球專利企業50強 台積電居第6
2021年01月14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