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圖騰.駱駝眼神 陶藝家楊銘洲的埃及時光筆記

「這個古文明城市,太多令人感動流連忘返。手摸著金字塔的大石塊,眼光順著往上望,心中只有讚嘆再讚嘆!」
——楊銘洲
母親節這一天,陶藝家楊銘洲並未在陶窯前與土對話,而是在埃及,與女兒共乘駱駝走入金字塔之下,體驗一場跨越時空的古文明洗禮。那一身印有古埃及圖騰的衣裝,彷彿早已預言這趟旅程不只是觀光,更是一場文化對話。
陽光灑在吉薩高原,駱駝的身影映在金黃沙丘之上。女兒的陪伴,是這段旅程最珍貴的獻禮,歲月的重量,在此刻被親情溫柔化解。楊銘洲凝視著駱駝深邃的眼神喃喃:「你是想告訴我,這些年旅人的故事嗎?」
臥舖火車 沙塵與夢的旅程
「火車站的建築像一座皇宮,高聳造型美極了。但窗台邊明明上車才擦乾淨,早上卻早已又蒙上一層厚厚的沙塵。」
——楊銘洲
搭上從開羅通往亞斯文的臥舖火車,是走入埃及內陸的第一站。長達十三小時的火車旅途,在僅180x150x250公分的狹小空間中展開,盥洗、用餐與安眠皆在此完成。夜裡的列車聲彷彿編織一首古文明的搖籃曲,而晨曦甦醒時,一層沙塵提醒著人們——這是撒哈拉的國度。
中途停靠的車站上,販售著瓶裝可樂與小吃的商鋪,與月台的老式磚瓦交錯出一種懷舊氛圍。這不是觀光列車,而是一條穿越時空與溫度的文化軌道。
彩繪村與努比亞問候
「這是個很有特色的彩繪村,人、駱駝、馬車在泥濘路上交會。『你好,台灣?Yes!Oh~Taiwan No.1,我愛你』,是當地努比亞族人給我們的第一句問候。」
——楊銘洲
亞斯文,是尼羅河流域最南的明珠,也是努比亞文化的發源地。這裡的房子以幾何圖騰與鮮明色彩裝點,牆上的圖案是部族的歷史密碼,彷彿述說著千年故事。楊銘洲說,這些圖騰的力量,在視覺空間中被放大、包覆——橋上、馬車裡、牆面上,都是文明的殘響。
他們走入一所努比亞小學,當地老師為這群「老學生」上了一堂阿拉伯數字課。從一數到十,發音不標準也無妨,重要的是那份學習與尊重的姿態。
尼羅河的市集與風帆歌聲
「當地船夫三人熟練地控制著風帆,偶爾還載歌載舞,帶領大夥兒同樂。船上更有各式各樣的小飾品,提供遊客盡情喊價選購。」
——楊銘洲
搭乘風帆船穿越尼羅河,迎面而來的是炙熱與笑聲交織的風景。河面上,孩童踩著衝浪板貼近遊船,用清亮童聲唱著當地民謠,換來遊客們的掌聲與小費。他們不是乞討,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問好。
船上是一場移動市集:貝殼項鍊、圖騰手環、象形文字尺牌……每一樣手工藝都透露著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身穿白袍的攤主向遊客展示商品,如同在講述一場圖騰與時光的故事。
駱駝與撒哈拉沙漠的凝視
「氣溫很高總落在40度以上,一陣沙漠風塵揚起,那一股沙漠中真男人的氣勢,就令人瞬間蜷縮了起來。」
——楊銘洲
楊銘洲騎上駱駝的瞬間,寫下了這段話。他說,視野彷彿高了許多,也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駱駝踩踏著撒哈拉沙丘,留下深深的印記。那是旅人的足跡,也是歷史的呼吸。
他在駱駝上拍下長長的影子,與沙的流線交織成詩。他說自己像沙漠裡的男人,與太陽對話,與風塵為伍。旅人或許會離開,但駱駝會留下,那些被記錄的瞬間,會成為記憶的永恆。
與圖騰為伍的日子 走進埃及博物館
「走進古文明,只有一聲又一聲的驚嘆。就在眼前,而且還可以近距離、親手觸摸到。」
——楊銘洲
在埃及博物館,面對四五千年前的石雕像與木雕像,楊銘洲說不出話來,只能反覆讚嘆。那不是對技藝的稱許,而是對一種永恆存在的禮敬。他用雙手輕撫雕刻的紋理,就像陶土成型前的撫摸,每一道裂痕都藏著一段歷史。
那雙高舉的木雕手臂,那堅毅的臉龐,都在說著一種神祕的力量——圖騰不僅存在於牆面與飾品,它是一種靈魂的召喚。
今年的父親節禮物 從埃及開始
這趟埃及之旅,或許是楊銘洲人生中最不同凡響的母親節回憶。不是因為金字塔有多宏偉、駱駝多可愛,而是因為女兒牽著父親的手,走入一段時空交會的歷史長河。
「我並不知道你心裡想著什麼,但我了解,下個旅程,是漫漫無際的長途公路之旅。旅人,沙漠,薩哈拉——」
楊銘洲,用詩一般的話語記錄這段旅程。而我們,也因此看見了——那一位旅人,與他內心無垠的文明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