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為友的匠人魂 南投陶藝家翁懿廷的青瓷人生

「我小時候在村子裡的外號叫阿土,因常常去田裡挖黏土,捏玩布袋戲小偶。玩得髒兮兮的,回家後還會被罵,但那時候就喜歡這種東西。」翁懿廷笑著說。這位雖不是土生土長的南投人,年輕時學過畫畫、雕塑、攝影到陶藝的藝術旅程,如今已在國姓鄉落地生根,日復一日地用雙手與泥土對話,創作出一件件溫潤如玉的青瓷。
從東京回台,因拍攝陶藝而做陶
獨愛青瓷的寧靜讓陶藝成為心靈的皈依!曾就讀於東京寫真攝影學校的翁懿廷,在日本求學時靠著365天無休的打工,賺得學費累積了豐富的留學經驗,也因攝影的創作,獲得了畢業製作的優等賞。他說:「我當初去日本,只帶了二十萬台幣,我學長說這錢只能生活兩個月,因為日本是高消費的國家,我說我都來了總不能游泳回台灣吧!」自我調侃一下~但也透露出那段出門在外,艱辛歲月中的不屈精神。返台後,他沒有走回攝影,而是選擇投入青瓷創作。「青,代表著 靜。我喜歡做陶那種沉潛專注的當下。」
從汝窯精神出發,探尋青瓷之美
「古人賞玉,喜歡玉的溫潤,所以有了青瓷,且在這歷史舞台寧靜的綻放。」
翁懿廷談到他研究的起點──汝窯。他說,「後周皇世宗帝柴榮講過一句話:『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他深受這句話啟發,在古代瓷器中找到創作的精神根源。他說:「青瓷的深度與廣度非常浩瀚,燒一窯可能全毀,也可能出現幾件佳作。這是一種完美的追求。」
尊重一窯的結果,也尊重一塊土燒成的命運 !
儘管他研製出自家青瓷釉方程式,也逐漸轉向燒製難度更高的鈞釉銅紅。翁懿廷對每一件作品的態度卻始終如一:「一窯燒出來是什麼,就尊重這一窯。你不需要把它敲毀,因為我做的不是宋代官窯,是大家都可以共享這種美。」
器物與人之間,會有磁場的共振 ~
在翁懿廷看來,陶藝是一種五感的藝術。「它是有溫度的。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到最後的心理感動,它會找到它應歸屬的主人,那是一種緣分圓滿的幸福感。」他堅信,創作的作品本身會帶著一種能量,「不要用分別心去做器物,它自然會被需要它的人感受到。」
讓藝術生活化,365個朋友的杯碗
「我每天做一件作品,一年365天,就是365個可以分享的朋友。」翁懿廷用這樣的方式實踐他心中的藝術理想。他說:「我做個碗,是用來吃飯的,我做個杯子,是為了喝口茶。動機就這麼單純而已。」這份單純,卻蘊藏著深厚的人文情懷,也讓他的作品更貼近生活,更容易與人建立連結。
從學習者到教導者,為人師以身作則的藝術傳承
現任教於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課程的翁懿廷,亦曾進修暨南大學博士班。「我覺得當老師是一種使命,是把上天給我們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學會,讓教育這條路可以傳承下去。」他的學生中,不乏已經開始獨立創作的新一代。
創作是修行,也是對話
「陶藝是五行的藝術,集木火土金水於一體。從土、成型、上釉到燒成,每個步驟都是與天地對話。」翁懿廷強調創作需要專注,「你拉坯的時候,只要有一點點情緒,透過手~拉器形可能就會歪斜。」這種對「心」與「土」的敏銳察覺,正是他所說的「修行」。
留作品在人間,與人為善
「我們來這世界是兩手空空的,離開的時候就留下創作作品讓人受用,不是挺好的嗎?」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神溫暖又堅定。翁懿廷相信:善良的作品,會與收藏者形成善的圓滿。「快樂是會放大的,做陶的快樂,也能傳遞給別人快樂的正能量。」
青瓷中見人生 (人土火)
翁懿廷的青瓷,如同他的人生,經歷過燒不出來的苦、現在開窯臉都綠了的笑~
一塊土的沉靜與一窯火的激情。他的作品不追求名聲,也不標榜價格,只求在平凡生活中與人共振,讓每一個喝茶吃飯的當下,都因為這份土的連結,真心相待~讓生命的交集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