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敬神明的鄉土 孕育了《平安夜》
平安夜,聖善夜!
萬暗中,光華射,
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
靜享天賜安眠,靜享天賜安眠。
200年前,一曲《平安夜》(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在奧地利與德國邊界小城歐本多夫(Oberndorf)的聖尼古拉(St. Nicholas Church)教堂裡橫空問世,逐漸成為世界上同一天被演唱次數最多的一首歌曲——聖誕之夜,全世界都在演唱這首歌。
1818年,距離莫札特故鄉薩爾斯堡大約20公里的歐本多夫,年輕的神父約瑟夫.莫爾(Joseph Mohr)遙望星空,寫下了《平安夜》歌詞,歌詞充滿了平安和希望。在那個時期,薩爾斯堡正經歷苦難,戰火、饑荒、疾病充斥著奧地利北部地區。莫爾神父向神祈禱,請求神的幫助。
或許是感受到了神的旨意,莫爾神父請他的朋友、當地小學校長法蘭茲.格魯伯(Franz Xaver Gruber,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為他的歌詞譜曲。12月24日聖誕夜,他們在聖尼古拉教堂用吉他和直笛伴奏,與唱詩班表演了這曲《平安夜》。
《平安夜》衝破了戰爭、國界、爭執和危機,這首歌曲傳遍世界,據說已經翻譯成300多種語言,成為世界最普遍、最知名的樂曲之一。
1914聖誕休戰 兩軍同唱《平安夜》
光陰荏苒,歷史邁入20世紀。1914年,歐洲大陸烽火起,德國占領了比利時,想要一舉殲滅法國。但英國參戰了,德國統領的同盟國與英法等聯軍的協約國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到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稱為「西方戰線」。
冬天的腳步近了,剛上任不久的教宗本篤十五世呼籲大家在聖誕節停戰,他希望:「至少在天使唱歌的那個晚上,讓槍枝沉默。」這一請願被正式拒絕了。
但是待在寒冷、陰涼的壕溝中,回不了家的戰士們,似乎不約而同地發起了慶祝聖誕節的方式——在聖誕節前後休戰。
歷史學家至今還無法同意具體細節,但根據參與戰事的官兵回憶,1914年聖誕夜,在不同軍區,的確都發生了讓許多人一生都難以忘懷、不可思議的事。
據參戰雙方當事人的分享,「聖誕夜,戰區變得古怪而安靜,槍炮聲停止了。黑暗中,德國戰壕傳出『平安夜,聖善夜』的歌聲。」英軍有點驚訝,他們也知道這首歌,便回唱過去。據說雙方一唱一應自己所知道的聖誕歌,接龍了整晚。
第二天,兩邊都有不少官兵爬出戰溝。據描述,「我們在無人區交換巧克力、巴伐利亞黑麵包、杜松子酒、葡萄酒、鈕釦……」雙方也把自己同袍的屍體帶回,有些地區還玩了一場足球友誼賽,臨別時大家都互道聖誕快樂!
然而,聖誕過後,戰事繼續,和平尚未到來。1915年,世界大戰還在持續,聖誕節仍有休戰,但規模較小;1916年協約國軍與德國為主的同盟國就雙雙明令禁止休戰活動了,因為,「戰爭是嚴肅的」。
正因如此,這次休戰更顯得奇蹟而珍貴。靈性的訊息與人性的善良在這一刻閃耀著永恆的光芒。許多感人的故事延續在當事人家族中,他們每個聖誕夜都要唱《平安夜》這首歌,並講述當年的故事,傳遞著這奇妙的經驗。
慕名而來發源地 親耳聆聽《平安夜》
越來越多人陶醉於《平安夜》之後,開始有人追問這首歌的淵源。有人說是巴伐利亞民歌,有人說是德國作曲家海頓、莫札特、甚至貝多芬寫的。後來,柏林官方發揮了福爾摩斯探案精神,找到了薩爾斯堡修道院組織,才查出格魯伯與莫爾的故事。
現存的聖尼古拉教堂已不是原本的建築,那座教堂已被洪水沖垮,村民沒能將整座教堂重修,只是把當時演奏《平安夜》的禮拜堂修建了起來。儘管如此,每年聖誕夜禮拜堂外的草坪上,都站滿了成千上萬從全世界慕名而來的人群,為的就是能在這首歌的發源地親耳聆聽《平安夜》。
平安夜,聖善夜!
神子愛,光皎潔,
救贖宏恩的黎明來到……
這首平和、安詳、寧靜的歌曲,感動了無數人的心。事實上,這首《平安夜》能在歐本多夫問世並非偶然。在奧地利北部和與其接壤的德國南部巴伐利亞,民風樸素,敬重神明,信眾眾多。
時至今日,很多人延續了當地傳統文化和信仰,對神的信仰依然很堅定。他們認為,這一地區之所以能夠風調雨順,生活恬靜舒適,正因為他們能保持傳統的文化、信仰和理念,上帝才會對這一方給予眷顧,很多地方都有神跡展現。
因為有了尊敬神明的人群,才能誕生如此平和、安詳和寧靜的《平安夜》,也正因為這裡孕育了《平安夜》這首最著名的聖誕歌,這地區才能成為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