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瘋造晶片 海鮮商也來插一腳
中共高調稱要「自主」生產晶片,各地出現「造芯(晶片)熱」,但爛尾計畫頻傳。今年又有上萬企業投資晶片,引發擔憂。近日中國一家半導體企業高層也直言,中國晶片產業在生產原料和設備等很多方面都不行,很難做到不依靠美、日、歐的自主生產。
10月20日消息指出,近兩年來,中國四川、貴州、江蘇、湖北、河北等多省相繼出現爛尾的半導體計畫。
比如,河北石家莊的昂揚公司IGBT晶片計畫,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下同),占地255畝,曾是河北省「重點工程」,但2018年該計畫停擺。湖北武漢弘芯計畫總投資1,280億元,如今已停工,還拖欠貨款和員工薪水。還有江蘇南京的德科碼半導體計畫、貴州貴安新區的華芯通等計畫,最終均宣告破產。
今年再現「造芯狂潮」
今年前9個月,中國再有1萬3千多家企業進入晶片行業。僅9月,半導體廠商的登記數量就增加了30%。業界擔憂,盲目投資晶片產業將造成巨額資金浪費。
據悉,很多近期加入晶片行業的企業毫無半導體經驗,有的是海鮮業者(比如大連晨鑫網路科技)、有的是汽車零件商(比如上海新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大連晨鑫原本從事海鮮銷售,去年已經虧損10億元;後來轉型為線上博奕,今年5月又趕搭半導體熱潮,擬斥資2億3千萬元買進上海一家半導體商的51%股權;但消息傳出後,該公司股價仍一度上漲2倍以上。
而投資的大量增加並沒有產生相應的回報,其中帶來的投資泡沫風險日益加大,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
許多專業人士表示,晶片製造是一個極為複雜和要求極高的工藝,砸錢是砸不出來的。目前中國晶片業的亂象不過是中國各地政府都想藉此撈取國家投資的一種正常現象。出現巨大的浪費也是這個舉國制度的內在特徵之一。
中國有一種說法是,「要先有數量才能追求品質,大部分半導體工程會遇到麻煩,但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該說法引發業界批評。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Douglas Fuller表示,各方企業湧入半導體業,可能是想領取補助,或者希望有更多補助,但完全無經驗的門外漢轉型為晶片商,已經背離歷史。
半導體企業高層:晶片材料和設備都不行
美國政府今年相繼宣布,由於華為和中芯國際具有中共軍方背景,危害國家安全,對這兩家企業進行制裁。隨後中共再高調宣傳要自主生產晶片和相關設備。
中國半導體企業「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近日承認,中國IT產業的基礎很薄弱,要根本解決問題,還需要兩個5年的努力。
胡偉武舉例說,「CPU操作系統、晶片生產原料、生產設備,我們都不行」,晶片研發就像蓋樓,「人家已蓋到三層,你說那我們一樓、二樓都不蓋,直接蓋三層吧,不可能的。」他說,國際上的積體電路產業鏈是美、日、歐聯手,要想擺脫對美、日、歐的依賴,會慢一些。
胡偉武還說,「工業技術不要太追求5奈米、3奈米,先解決14奈米、28奈米自主化問題。」 但他認為,14奈米和28奈米的技術在中國已經夠用。
對此,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表示,現在並非28奈米是不是夠用的問題,而是未來在美國的制裁下,中國能夠量產的晶片產品恐怕將難以出貨,更先進製程可能因設備問題而無法發展。
她說,在14奈米的部分,中芯國際雖然此前產出了14奈米晶片,但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其14奈米晶片占比幾乎只有1.3%,良率也不穩定,未來可能也無法採購到相關設備,在更先進製程方面將出現停擺。
大約一個月前,中國最大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商長江存儲公司副總裁鄭久利承認,該公司的晶片製造設備80%依賴美、日,很難找到可以替代美國和日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