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被拒絕 不一定是壞事!

經歷、個性和整體性格,就算是小之又小的拒絕,也會感覺像是一場悲劇。隨著時間過去,你的「被拒肌」(rejection muscle)就會變得更強壯。(123RF)
經歷、個性和整體性格,就算是小之又小的拒絕,也會感覺像是一場悲劇。隨著時間過去,你的「被拒肌」(rejection muscle)就會變得更強壯。(123RF)

文/克莉絲坦.扎沃

「被拒絕」是找工作或職涯過程中必經的一部分。根據你過去的經歷、個性和整體性格,就算是小之又小的拒絕,也會感覺像是一場悲劇。隨著時間過去,你的「被拒肌」(rejection muscle)就會變得更強壯。

在《被拒絕的勇氣》(Rejection Proof)一書中,知名部落客蔣甲(Jia Jang)實際上是連續100天被「拒絕」。這樣做,不僅讓他學會了怎麼讓人點頭「答應」,更重要的是,他建立起了信心和面對被拒絕的能力。

把拒絕當成回饋

這跟面對許多挑戰一樣,心態可以造就很大的不同。既然不太可能應徵的第一份工作就被錄取,那麼與其把每個「不」都當作是對個人的拒絕,倒不如看看它的本質,也就是回饋。

有些回饋有助於你提升自己的期盼和訊息傳遞,而其他回饋則不過是要告訴你,這間公司、職位或潛在的經理並不適合你。以後者而言,所謂的拒絕其實是要拯救你,不再受另一個可能有毒的工作環境所害。或像俗話說的那樣,有時候生命裡的拒絕,是上帝的守護。

每次談話、求職和面試都視為禮物,視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下一份工作想要什麼,並以此提升訊息傳遞與工作吸引力策略的方法。(123RF)每次談話、求職和面試都視為禮物,視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下一份工作想要什麼,並以此提升訊息傳遞與工作吸引力策略的方法。(123RF)

有時候你會覺得面試進行得很順利,但卻沒有回音,或者就算有回音,也只是被告知面試結果其實不佳。試著別把它當作是針對你個人,因為事實真的並非如此。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從你的經歷(太少或甚至可能太多)、組織調整到缺乏人力批准都是。我總是看到大家自認為做錯了什麼,但實際上沒拿到職缺,跟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以芝加哥的資訊科技顧問卡洛為例。在一整天看似成功的面試、還得到雇主口頭表示錄取之後,卡洛因為沒得到回音,電子郵件和訊息也未得到回覆,而感到震驚與失望。幾個月後,他已經找到目前的工作,卻接到這間公司的來電,表示想要繼續跟他談上次未完的部分。他們為了沒能盡快跟他聯繫道歉,解釋當時正臨合併時期,因此在完成之前無法分享資訊或雇用任何人。而卡洛因為對目前的職務相當滿意,所以很慶幸自己並沒有讓看似被拒絕了的這個機會,阻礙自己繼續找工作,最終才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工作。

若你做足功課、做好準備,也全力以赴了,那麼過度分析情況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要是還沒有回音,那就定期跟招募經理聯繫,持續表達你對這個職缺的興趣。因著你跟招募經理的關係融洽,你也許還會想要徵求回饋。不過請記住,雖然可能是出於法律或其他因素,但招募經理很少會直接對你開誠布公。

被拒絕能更了解自己

儘管這個時刻可能很難熬,但我鼓勵你把每次談話、求職和面試都視為禮物,視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下一份工作想要什麼,並以此提升訊息傳遞與工作吸引力策略的方法。如此一來,這就會成為一個不斷有所回饋的循環,那麼每次的「拒絕」就能帶你更靠近最適合你的那份工作。

我記得自己曾面試過一間頂級精品百貨公司的策略團隊。對於自己能與這個品牌與其強大的女性領導團隊合作,我感到很興奮。在每次面試的尾聲,我都會問及如何衡量成功。

每個團隊成員給我的答案都是:他們是個協作組織,所以受歡迎程度是最高的績效指標,只要其他領導人或團隊喜歡他們,就表示他們做得很好。

我了解跟同事和睦相處的重要性,不過這跟組織成功與否卻毫不相干。而把受歡迎程度當作成功的唯一標準、犧牲了進步,跟我在一間公司想要有所作為的願望並不相符。結果我沒有錄取這份工作,但就算錄取了,我也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拒絕接受。這個拒絕不僅讓我避開了不適合我的工作,還幫我提升並闡述了對下一份工作的訴求。

——摘編自《我只是好好生活,工作竟然變順了》,(采實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
【青松絮語】孩子的勇氣
2020年04月30日 | 4年前
【宋詞欣賞】定風波
2019年12月12日 | 4年前
【作文學堂】拒絕
2019年07月01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