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台灣之光」——奇美博打造國際級「影子」傳奇

巴爾(Vincent Bal),《刨刀打字機》,圖畫紙、水性筆、色鉛筆,2019。(奇美博物館提供)
巴爾(Vincent Bal),《刨刀打字機》,圖畫紙、水性筆、色鉛筆,2019。(奇美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黃捷瑄
「I know you !(我知道你)」「我們從來沒有碰過面,我非常欣賞你的作品,很開心今天遇到你!」2019年7月13日,奇美博物館「影子魔幻展」開幕活動上,約莫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藝術家們此起彼落地問候著。

「世界上以影子為主題的展沒有很多,一次頂多邀請三、四位。」影子特展的策展人、奇美博物館展覽與教育組組長王邦珍說:「這些藝術家們可能在不同展覽被邀請或遇到其中兩、三位,但是透過網路他們彼此都知道有這些人,所以他們其實很開心這一次全部集合在奇美。」

這次展覽聚集了來自11個國家的15個創作團隊,展出40件作品,不僅在藝術家的數量、創作手法上規模空前,同時也跨越國界、文化,就是要讓觀眾跟著影子達人「經驗」再「驚豔」,顛覆原初對影子的想像。

除了不用出國就能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這個展覽的內涵也值得一探。

無用之用,創意無價

展場上打頭陣的是首次跨足藝術界,集「手影師」與「魔術師」身分於一身的張正龍。
張正龍,《博物館夜遊記─魔術師與他的朋友們》,影片,2019年。張正龍,《博物館夜遊記─魔術師與他的朋友們》,影片,2019年。(奇美博物館提供)

博物館中的繪畫、雕刻當然是「不可褻玩」的,博物館因此也給人較拘謹的印象。但是當夜幕降臨,張正龍帶著他的手影朋友出現時,「看得到、摸不著」又「經常被忽略」的影子頓時打破觀眾與作品間的界線,與作品打成一片不說,還能賦予缺頭斷手的雕像新的造形與生命,但是一點也不傷害原作,真可謂影子的「無用之用」。

如果沒有靈巧的雙手、高超的技藝玩手影,那麼看看比利時導演及編劇文森.巴爾(Vincent Bal)如何觀察生活中的影子。

話說某天巴爾在構思腳本時,發現桌上茶杯的影子像隻大象,於是拿筆添上眼睛、嘴巴,構成一幅大象噴水的畫面。這幀塗鴨上傳網路後引起眾多迴響,巴爾意外成了「影子藝術家」,開啟了新的創作旅程。

這次巴爾除了帶來10件經典之作,還在台灣的五金行尋找了6個物件,並為它們的影子注入新的生命與意義。

巴爾(Vincent Bal),《刨刀打字機》,圖畫紙、水性筆、色鉛筆,2019。巴爾(Vincent Bal),《刨刀打字機》,圖畫紙、水性筆、色鉛筆,2019。(奇美博物館提供)

巴爾的作品總是充滿創意與想像力,讓人會心一笑,喚起「影子」的存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什麼值得關注的事物因為我們的不經意,從指縫間流逝了呢?!

如果讀者是鐵道迷或文具控,那麼日籍藝術家桑久保亮太(Ryota Kuwakubo)的《消逝 #13》就是為你打造的。裝著LED燈的小火車緩緩行進在「橋梁、隧道、電線桿」間,其實是書擋、洗衣夾等文具、日用品的影子,投射在牆面的影子如電影般上演一段鐵道旅行。

最佳互動,一起創作

用光影作戲的古老傳統迄今仍可以在「皮影戲」中看到,台灣「無獨有偶」劇團則布置出著名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場景,透過影偶面具、戲服、剪紙道具,不管大小朋友都可以加入演出。「哦~我現在幫你倒茶囉!」體驗歷久不衰的影子戲法。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假如我是愛麗絲》,布料、紙板、木板、投影片、燈,2019。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假如我是愛麗絲》,布料、紙板、木板、投影片、燈,2019。(奇美博物館提供)

如果說偶劇團很傳統,那麼台灣藝術團隊「叁式」的作品《四十赫茲》就極富科技感了。

「叁式」對光影進行了一番設計,讓影子變形、複製,甚至做出滯後的效果。這件作品也歡迎觀眾參與,發掘其「潛力」,例如利用它與自己的影子跳舞、擊掌。

「有些人真的會跟自己的影子『玩』,比方說雙影,就有觀眾跟自己的影子 give me five!」王邦珍說:「現場的互動性是讓人很感動的,倒不是說作品一出來讓你很感動,是觀眾跟它互動的玩法讓你很感動。」

讓藝術家去詮釋

看到「有影無影?影子魔幻展」的標題,讀者可能會想:有安徒生或村上春樹筆下的影子,或者詩仙李白「對影成三」的情景嗎?答案是「不會!」

「當時我在找影子的文字的時候,我沒有找到覺得適合的,不管東西方文學都不適合,因為都把影子形容得太有個性、太有人的感覺。」王邦珍說:「你看到這裡的影子都沒有特別有個性。」
儘管如此,王邦珍希望觀眾發現,藝術家就是能夠對「隱而未顯」的幽微事物,例如「影子」產生共鳴,進而創作。因此館方策展時儘量「不要給影子過多詮釋,因為那是藝術家要去詮釋的」。另外在選件方面,會考量創作手法的多樣性。

虛實交錯,思辨之旅

如果說有什麼文獻可以幫助理解這個展覽,西方著名的「地穴囚徒」比喻或許最能貫穿其中。

該寓言出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理想國.第七卷》,書中西方先知蘇格拉底描述,有一群囚徒住在地穴中,他們頭頸和腳被綑綁著不能轉動,只能面對洞穴深處的內壁,光源從囚徒後方投射到洞穴內。

在囚徒與光源之間有另一些人活動著,他們的聲音、光影會傳送到地穴內,從未離開過地穴的囚徒勢必會相信眼睛所見——洞穴內壁呈現的影子,及他們所聽到的——來自外界的迴聲是事物的實質。若有一天囚徒被解除桎梏,轉頭走出洞穴尋找光源,將會發現以前所認知、所相信的事物,其實是片面的。

很幸運,在這個展覽中,觀眾得以站在「洞穴外」觀察影子及其生成 。

一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亞塞拜然藝術家拉沙德.阿拉卡羅夫(Rashad Alakbarov)的作品《東方西方》。王邦珍表示,該作品是阿拉卡羅夫很早期的作品,這十多年來他的作品已經很多樣了,但是這件作品的手法影響了後來許多影子創作,因此別具意義。
阿拉卡羅夫,《東方西方》局部,多元媒材(紙、塑膠、鐵等),2001。阿拉卡羅夫,《東方西方》局部,多元媒材(紙、塑膠、鐵等),2001。(奇美博物館提供)
阿拉卡羅夫,《東方西方》局部,多元媒材(紙、塑膠、鐵等),2001。阿拉卡羅夫,《東方西方》局部,多元媒材(紙、塑膠、鐵等),2001。(奇美博物館提供)

在這件作品中,東方圓頂與西方高樓大廈兩種截然不同的天際線,竟是同一組物品從不同角度投射光源的結果。

在這些從「物形」到「影形」的連結與悖離中,美國雕塑家拉里.加根(Larry Kagan)的探索似乎又更別出心裁,在他的精心布置下,看似無序捲曲的鋼鐵投影出來卻是直線?!影子與實物巧妙地合而為一,現場的光線層次及堆疊使作品呈現照片所沒有的立體感,連熟稔所有作品的策展人親眼看到時也感到驚喜與難忘。
加根,《禮物盒》,鐵、光線,2017。加根,《禮物盒》,鐵、光線,2017。(奇美博物館提供)

「影子魔幻展」即日起一直到明(2020)年6月2日在奇美博物館特展廳展出,但館方也沒忘記最大的光源:太陽。義大利籍藝術家法布吉歐.康納利(Fabrizio Corneli)預計明年初在戶外挑戰自然光,上午在建築物上投影出文字「Just Now」 (此刻),下午轉換成「Forever」(永遠)和蝴蝶圖案,以比喻時間的流動與永恆。

透過藝術家的詮釋,看似簡單的影子其實沒那麼簡單,箇中趣味就留給觀眾去探索囉!◇

【有影無影?影子魔幻展】特展

展期:2019/7/13-2020/6/2
官網:https://www.chimeimuseum.org/

延伸閱讀
【轉動台灣】分享與圓夢
2019年04月19日 | 5年前
影子
2019年03月22日 | 5年前
奇美藝術獎30年 精微寫實百年展
2019年03月17日 | 5年前
全台十大聖誕景點 浪漫板橋登冠
2018年12月18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