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家張惠娟 Singing from the heart!
在科技與人文薈萃的新竹市光復路上,走進光明新村,高聳的圍牆隔開了外頭的喧囂,兩棟僅存的日式老房子和簡單的公寓成了恬淡適意的另一個世界。輕按門鈴,開門的是一位風韻成熟、美麗的女子。
張惠娟十幾年前曾經是風光知名的聲樂家,回歸平淡、嫁作人婦後,丈夫在職場上拼博、孜孜矻矻的埋首研究工作,她為人妻為人母、相夫教子,燦爛的笑容帶著滿足與快樂,爽朗的笑聲迴盪在空氣中,她說:「很開心!是因為曾經擁有。」。
張惠娟於文化大學音樂系畢業,師事成明及辛永秀教授,隨後赴義大利考入國立Vicenza音樂學院進修,考以滿分的聲樂成績及歌劇舞台最高成績榮獲演唱家文憑。1992年正式加入Interensemble-Padova現代音樂室內樂團擔任女高音獨唱,隨團在義大利、德國、法國及美國等地演出,備受讚賞,也累積了豐富的舞台經驗。
「分享」的成就 從苦練開始
到義大利留學七年,她說浸泡在義大利的藝術氛圍裡,日子過得很充實,融入其中有時會忘記自己是黃面孔。因為學的是聲樂和歌劇,說、唱、跳之外還要能演,東方人學聲樂有先天限制,因發聲位置不同且喉音較重,西方音樂線條的圓滑性比東方明顯,而東方人個性較拘謹,這兩種先天差異讓外國老師也很難理解幫助,頭一兩年為了在技術上突破,都要靠自己不斷的揣摩,吃了不少苦的她甚至也去請教知名的華裔聲樂家朱苔麗老師。
西方人個性比較豪放,喜怒哀樂明顯而直接。在義大利,觀賞歌劇成了民眾生活休閒的一部分。,當聽到高亢處,身體突然往前傾、豎起了耳朵、睜大雙眼,最後歌唱家聲音拉到最高處,完美的劃下句點,聲音驟然停止,如雷的掌聲響起,久久不止。反之,如果演唱者唱出的聲音太緊、拉不上去,台下的觀眾也會毫不客氣的發出噓聲。
有人說表演或參加比賽,不要在意掌聲或名次,每一次都當作是「分享」快樂給觀眾,但張惠娟表示:「這個分享是有難度的,技巧訓練的目的是要能不妨礙、並完整的表達作曲家的情感內涵,讓聽者能專心不會為妳耽心。信心來自於不斷的練習,技術純熟了才會產生信心,才能真正達到分享的境界。」
歸國藝術家 堪憂台灣藝術
從義大利學成歸國後,她舉辦了一場「義大利音樂之旅」個人獨唱會,參加了莫札特歌劇「魔笛」的演出。還在全省巡演四場的韓德爾神劇「彌賽亞」中擔任女高音獨唱。且1999年演「波西米亞人」歌劇和2001年演「西施」,兩部劇中擔任女主角的回憶最讓她難忘。
當年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國立台北交響樂團前身)在台中霧峰,每年固定演出歌劇八場,分兩團全省巡演。男女主角等演員有時採公開招考甄選方式,或採內定導演或指揮的親友推薦,因工作時間不穩定,音樂家就像打零工一樣,無法得到溫飽,只能當做興趣而非正職。
張惠娟感觸的說:「台灣很重視硬體,國家兩廳院設施非常完善,各縣市的劇場、音樂廳也蓋得一個比一個豪華,政府每年花大筆錢邀請國際知歌劇樂團來演出,甚至把整個維也納樂團都搬來。但來台灣並沒有因此留下其他的附加價值。」。
她感慨的表示,政府不願意將經費用在人才的培植上,成立一個公立的劇團,給音樂家一個舞台,讓歌劇本土化、讓台灣到處充滿音樂,藝術是無形的資產,不能只以經濟利益來考量。
在西方很多音樂家靠演唱就可以過得很好;反觀台灣,由於政府沒有長期培植人才的觀念。音樂家們只好轉任教職,以獲得穩定的生活,出國前懷抱著雄心壯志,經過七年回國後卻發現連教職都飽和了。目前任教於道生神學院任聲樂系主任一職的張惠娟說,在台灣教書發現音樂系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那是因為看不到前景。
戲如人生 因病更入戲
歌劇是有劇情的,要多方學習以便更好的呈現,例如演歌劇「西施」,女主角是個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女子,因此她特地去學民族舞蹈,讓自己的肢體語言更加柔軟,回想起來過程還蠻有趣的。
張惠娟說每次演出結束,大夥都會去慶祝一番,但是她卻是大病一場,因為壓力實在很大。外國的劇團是有計劃性的組織,團員經常在一起練習;台灣的劇團人員大多非固定,而是臨時招考,選好角色後才各自回家練習一個月後集合,用鋼琴配樂排演過一遍,上演前一週則合宿在霧峰宿舍密集訓練。
最後配合樂團排練走舞台,因為大家是為了演出才聚在一起,彼此間的默契不夠,又有演出時間的壓力,導演和指揮脾氣都很大,常大聲喝斥責罵,彷彿魔鬼訓練一樣使得團員都個個神經緊張。
她回憶演歌劇「波西米亞人」共巡演4場,從台北、台中、澎湖一直到台南。最後一場地點在台南社教館,演出前一天她還發高燒、咳嗽,母親很擔心的帶她去醫院打了退燒及止咳針,醫生交代止咳效果只有6小時。
而該劇共4幕戲,她演到最後一幕,剛好劇中的女主角飾演一段得肺病的劇情,於是她唱唱、咳咳之中,當6小時一到,止咳藥失效了,正好劇中男主角端來開水,水喝下去反而有機會可以盡情的咳了,她忍不住一直咳。最後,還聽到台下觀眾說:「趕快把她送到成大醫院去!」
回想起當年那一幕,還真是勁爆,張惠娟不禁大笑起來:「演得多成功!真是令人難忘呀!」,難怪俗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熱愛音樂 陪伴孩子學習
張惠娟育有二子,她認為只要小孩子對音樂有興趣,稍加引導就會有好的表現,不要讓孩子有壓力,因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不要太在意孩子小時候的成績表現,那只是一個時期的,不代表將來的成就。
她自己從小就很喜歡音樂,當時家境不好沒錢買樂器、或買合唱團制服,但是母親總是從旁鼓勵她、陪伴她,那就是最好的。從義大利回國到全省各地巡演,母親陪著她到處跑,而這些回憶則放在心頭上感謝著陪伴她的家人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