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限縮產能 專家:台商賺容易錢時代結束
中國大陸的低勞力成本不再,加上環評標準全面升級,有專家表示,台商在中國大陸賺「容易錢」的時代已結束,若不能調整體質、提高企業競爭力,恐失去容身之地。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Facebook)發文指出,最近上市公司毅嘉科技因為蘇州廠遭到勒令停工,緊急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股價也從23.4元跌回15.5元。現在在長三角區域設廠的台灣很多電子零組件廠,尤其是印刷電路板、銅箔基板廠,在大陸排汙令上綱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困難。
他提到,從90年代以來,台商到中國大陸設廠一波接一波,從傳統產業到電子產業,最早期台商賺的是低工資的利潤,最早期深圳、東莞的生產基地,工資一個月是300~500元人民幣,如今上升至4千~5千元人民幣,大陸的低工資不再,很多台商不得不退出。
下一個是台商賺到低汙染防治成本的錢,現在中國大陸被霧霾、汙水所困,環評標準全面升級,很多地區一有人舉報,立即勒令歇業,最近遭到關廠處分的台商,毅嘉絕非單一個案。
謝金河說,過去這30年,台商在中國大陸賺容易錢的日子已經結束,這個時候,沒有競爭力的台商只能逐水草而居,且戰且走。而中國大陸產能越來越限縮,很多產業會重新洗牌,例如水泥、石化、造紙、鋼鐵等在限汙令下,供給量會逐漸減少,長期來看,價格易漲難跌。
他強調,長期在中國大陸賺容易錢的台商,如果不能調整體質,增強企業競爭力,未來的生存,不論到哪裡,恐怕都沒有容身之地。
對於謝金河的看法,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受訪時表示,台商賺容易錢分成三種層次,首先是過去在大陸取得土地的成本較低,加上有廉價勞動力可運用,這種時代已慢慢過去,就算在中國大陸中西部可覓得便宜土地與廉價的生產資源,但畢竟距離海外市場太遠、交通不便。
其次,台商過去在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對於租稅與環保法令的要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時代也開始過去,尤其目前全球推動共同申報制度(CRS),中國也加入,台商逃稅的機率降低,加上北京關注環保成本,上次昆山關廠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劉孟俊說,第三點則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上述加總之下,台商越遵守規範,面臨的衝擊就越低,須不斷提升競爭力,思維上不能只是cost down(壓低成本),要思考如何value up(提升價值),研發、設計與拓展內銷市場成為重點。
他指出,過去台商注重外銷,但在美中貿易戰衝擊之下,中國大陸開始降低進口障礙,內需市場的競爭將益加激烈,官方想要擴大內需消費,將不斷提升高端消費需求,一級城市如北京、上海乃至武漢,甚至沿海地區的深圳等,已成為領先市場,這些地區的產品發展,將來可能影響全球產品設計,所以台商不能忽視中國大陸的消費動能,必須調整體質。此外,台商在中國大陸電商市場中,如何突顯自己的競爭力,也是個很重要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