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貿戰升溫 台商供應鏈分頭避險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圖為資料照。(記者陳柏州/攝影)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圖為資料照。(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郭曜榮/台北報導】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近日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表示,隨著美中之間的貿易爭端成為不確定因素,台商大廠採取的策略不外乎2種,一種是開拓中國大陸內部市場;另一條供應鏈則是以服務美國市場為主。

劉孟俊指出,中國大陸在貿易戰中受到極大壓力,主要是經濟結構與美國不同,美國對海外貿易的比重較低,主要經濟成長取決於內需;中國大陸人口有13億,照理講比美國更有條件以內需驅動經濟發展,因此未來將轉向提振消費,這是關鍵重點,包括高端與服務業消費,以及對應到人口老化的消費性需求;其次是會開放門戶,吸引以內需市場為標的的廠商,試圖讓中國的經濟成長模式轉型,以內需消費取代過去大幅投資、過度倚賴外貿的經濟成長模式。

台商過去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與中國大陸有很密切的供應鏈關係,未來隨著中國的內需增長,以及美中之間的貿易爭端成為不確定因素,台商大廠採取的策略有2個,第一是開拓大陸內部市場;第二則是服務美國市場,除了中國大陸之外,也在其他國家多元布局,一旦貿易戰升溫,無論是從台灣,或非中國大陸的國家出口,服務美國市場將形成重要策略,這點從中經院訪問大部分台商得到的反饋得知,只要布局完整,都覺得美中貿易爭端帶來的影響不是太大,因此供應鏈分化將是台商未來的策略。

此外,劉孟俊提到,外界對於美中貿易戰都聚焦在關稅課徵,其實沒有看到全貌,除了關稅提高的懲罰之外,美國內部對於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若跟中國製造2025有關,便祭出更多的國安審查;中國留學生赴美讀書,若跟中國製造2025有關,就業時間也被縮短,「可能從三年變成一年,因為擔心有工業間諜」;另外,美國也更加關注中國大陸內部的金融危機,未來局勢可能從貿易戰擴及科技戰,甚至是金融戰,美國誘使資金回流,讓中國大陸資金外流,造成金融風險的危機拉升。

「北京積極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去槓桿,表示槓桿很大,地方債、企業債龐大,金融脆弱度高」,劉孟俊說,中共十九大前後,政治局內部會議即指出,中國大陸面臨三大危機,分別是金融風險、扶貧與環保,當局把金融與財務風險放在首位,便說明事情的嚴重性。

劉孟俊並指出,現在查覺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北京要求媒體不要出現「中國製造2025」的字眼。據路透社統計,中共官媒新華社從今年1至5月,提到「中國製造2025」超過140次,但從6月5日之後,該字眼幾乎沒再出現,顯示官方轉趨低調;其次是央視有一個「厲害了,我的國」的節目,專門宣傳中國科技進展,最近被下架,顯示中方對美中貿易爭端涉及到科技進展的部分,轉為低調、曖昧,預計未來將從高調宣傳的方向,回歸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策略。◇

延伸閱讀
心繫農民 川普:爭取公平貿易
2018年07月12日 | 6年前
美再課關稅 學者:中方已無籌碼
2018年07月11日 | 6年前
轉移失業焦點 中共被批臉皮厚
2018年07月10日 | 6年前
貿易戰開打 美首波關稅生效
2018年07月06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