籲中國政治體制改革 北大教授:台灣經驗值得研究
中國知名經濟學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去(2017)年發表「自由是一種責任」的演講,刊出後不到半天即遭官方封殺。他近日又發表言論表示,中國大陸的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體制改革。
張維迎近日在中國人文經濟學會專欄發表題為「未來世界的格局,取決於中國怎麼做」的文章,指中國和印度在發展道理上,很大的區別在於,印度是先進行政治體制民主化,再進行經濟自由化;中國是先進行經濟自由化,未來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時間序列上來看,他認為中國的做法是更好的,但是也有巨大的風險,因為政治體制改革這一關是早晚必須要經歷的,印度已經度過了這一關,而中國還沒有。
他認為,中國未來30年裡,前15年的重點應該放在司法改革,建立法治社會,後15年重點進行民主化改革。把司法放在民主之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從長遠看來,中國需要探索新的道路,這種探索也許可以從香港地區得到啟發,包括台灣地區、越南的經驗也非常值得中國研究。中國可以從功能團體、黨內民主等開始著手政治改革,也許30年內能慢慢地完成向民主化的過渡。
張維迎提到,中國大陸現在面臨兩個很大的挑戰,其一是民粹主義(包括社會主義的平均主義),其二是民族主義。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領導者權威的正當性已經不是靠打江山了,也很難繼續靠經濟改革來支持,尋求正當性的唯一途徑就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但是如果缺乏勇氣,沒有足夠的決斷力和權威來推動政治改革,而求助於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這是非常危險的。
在這種局面下,大的改革無法進行,倒退就很有可能發生。可以想像,當下層領導胡作非為的時候,上層領導卻沒有足夠的權威性能夠表態時,倒行逆施就可能盛行。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問題相結合,就使得有理性的行為在中國很難進行。
他強調,中國大陸現在處理問題上往往不是按照市場的邏輯,不是以法治的精神,而是先通過輿論等手段對事情進行道德定性,然後就不考慮處理方法的合法性了。「總之,政治體制改革將是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張維迎是北大備受肯定的賽局博弈高手之一,去年在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自己對於自由的看法,包括「自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心靈不自由的時候,行動不可能自由;當言論不自由的時候,思想不可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創造」等言論,演講全文刊出後不到24小時即被火速刪除,但也引發大陸網民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