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兒的心理創傷
現今社會新聞常見一起又一起的受虐兒事件,受虐兒除了身體有明顯的外傷,對於心理也會造成難以修復的創傷。到底「兒童虐待」是什麼?為什麼大人會對孩子施虐?受虐孩子的人生會有什麼影響?專業人員又可以提供什麼協助呢?
什麼是兒童虐待?
臨床心理師周庭筠說,「兒童虐待」明顯是與一般管教不同,它是大人有意對兒童進行重複、持續性的傷害,包含身體虐待(毆打、燙傷、摔推等)、性虐待(亂倫、猥褻、強暴等)、精神虐待(冷漠、恐嚇、批評、藐視、威脅等)、嚴重疏忽(未能適當照顧兒童飲食、營養、健康、教育等),以及遺棄。
施虐者的特質與環境狀況
周庭筠表示,施虐者通常會有些特質或環境狀況,例如:情緒控管不佳、生活壓力大(經濟困難、婚姻失調)、小時候亦為受虐兒,或是相信身體處罰是正當的教養方式等,因為這些個人與環境的因素,讓他們在面對孩子時,選擇採取虐待和傷害的方式。但遺憾的是,這卻使得兒童心中產生自我懷疑與嚴重創傷,並對自己、他人、環境缺乏自信與退縮。
受虐兒的心理症狀
周庭筠提出,其實孩子往往很不容易將受虐的情形對其他人描述,等到受虐被發現或通報時,大多已長期處於極大的生理與心理創傷中。受虐的孩子除了身體的傷害,心理上也容易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與創傷反應,分別說明如下:
1行為:退縮、壓抑、依賴、逆來順受、酗酒與服用藥物,以及反覆不定等。
2想法:過於悲觀、低自尊、自責、自傷、自暴自棄等。
3情緒:焦慮、恐懼、冷漠、罪惡感、內咎、混亂等。
4心理疾病:精神恍惚、焦慮症等。
5出現對於施虐者的依戀與認同。
心理創傷難被發現與復原
由於心理的創傷比生理創傷更難被發現與復原。周庭筠說明,在醫療領域,受虐兒童的生理傷口大多可以被專業醫師發現、治療與修復,但是伴隨不當對待所出現的強烈情緒困擾與心理創傷,往往因為過於沉重且難以理解與陳述,造成更長久的痛苦和影響。
因此當孩子已經遠離虐待的環境進行生理治療時,若能同步提供心理師的專業協助,透過耐心與同理的方式來營造安全感,協助受虐兒恢復控制力與自主性,並在面對恐懼的創傷時去發洩情緒與哀悼,最後改變他們對自己的內在負向訊息,進而完成自我統整與恢復社會聯繫。雖然走出傷痛的路漫長且辛苦,但這些專業協助或許將可協助失去家庭功能的孩子,重新接受自我與建立自信心。
成為杜絕施虐待的協助者
周庭筠提醒,人人都可以是杜絕兒童虐待與家暴的協助者,當懷疑或發現有兒童或鄰居被施虐時,可向警察機關或兒童福利機構進行通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將會協助更多的兒童與受虐者遠離傷害和痛苦!◇